大年初一的早上,人們比著賽似的起早。你這邊剛穿好衣服準備煮餃子,墻西邊院子里鞭炮已經響起來了。等第一鍋餃子盛好端到香案上,再跑到院里點起大地紅時,就感覺沒那么響了,沒氣勢了嘛!
起早是為了拜年。家里有老人的,越要起早。剛收拾妥當,拜年的人們便掐著點似的到了。
爺爺在村里頗有些威望:行軍打過仗不說,生產隊時當會計不用使算盤;十里八鄉寫信、寫狀子都來求爺爺的蠅頭小楷;還懂得骨科,跌打損傷接骨不收分文。于是,正月里來拜年的就多。單說初一這天,干兒子、同院的小輩、兒孫們,是跪了一撥接一撥,爺爺便笑著扶了一撥接一撥,他可舍不得他們跪太久。
孩子們這一天也有的忙,忙著去看新媳婦。都哪家娶了新娘子呢,不知道也不打緊,跟著人群走就是了。
踩過一家又一家一地又一地的炮仗皮兒,吃過一戶又一戶一把又一把的瓜子糖后,看新娘子的隊伍分成了幾撥:
趙大媽王二嬸子領頭的中老年婦女隊,眼睛都在新媳婦的屁股上,討論的話題自然是誰家的胯骨軸子大,誰家更能生大胖小子。
才過門不過三五年的幾個小媳婦更親近些。她們的眼睛都放在這屋里的家當上面,縫紉機、電視機、洗衣機……一應俱全!還有一進院就看見的那輛鳳凰牌女式自行車。這些東西雖說自己也有吧,但眼前的這臺電視機好像要大上幾寸,洗衣機也是雙缸的了,腕子上的手表是明晃晃的“海鷗”牌,到底比自己過門時闊氣些……便一邊在心里暗罵婆家的摳門與自己的時運不濟,一邊把抱著的孩子換了換手。
未過門的大姑娘也有來看新媳婦的,她們邊跟別人解釋“我原是不想出來的,我嫂子非拉上我就個伴”,邊打量著新娘子的神態舉止,待自己出閣的時候依樣學了去。這想法本身隱蔽的很,臉卻先紅了。
孩子們不管這些,見了糖就裝,見了瓜子也裝,新衣服兜都裝滿,恨不得全身上下都是兜才好。他們交流的話題自然就是誰家有大白兔奶糖,誰家買的大龍蝦酥香掉牙,誰家的盤子里橘子瓣糖、酒心糖、軟糖又多又好吃……
男人們今兒個可誰都別閑著。按習俗來說,大年初一的午飯都是老爺們兒做。我說這習俗挺好,女人們一年到頭忙個不停,也該集體歇一歇。女人做飯講究細致,精工細活,原食配原湯來化;男人做飯大刀闊斧,大勺放油,大把放鹽,做出菜來也見豪爽氣,自然也好吃。王朔不也說裹面油炸土坷垃都好吃嘛,可見多放油的妙處。晚上的飯不必說,準是熱熱白天剩下的;電視節目也不必猜,每個臺都在重播春晚。
這一天,就算過去了。
初二回娘家,初三小年朝,初四扔窮,既而破五,初六啟市,初七人日,初八……你看,正月里的日子過得多講究,每天怎樣過,老祖宗都早有說道和安排。
初五這天開始,一切禁忌破除,所以稱“破五”。勤勞的農人們有的這天就開始下地了。這時節下地倒也沒有重活兒,踩踩過冬的麥苗看看墑情,盤算盤算空地上種點啥,院里堆起來漚的肥趁著天兒好,過幾天就可以拉到地里揚開了……
正月十五,這元宵節一過,年也就算過完了??刹皇锹?,瓜子糖早被孩子們“禍害”完了,鮮菜也在一次次招待親友的午飯里“殆盡”了,年前煮好的肉方也沒剩兩塊了,今天放的“大地紅”是最后一掛……還是那句俗話“年好過,節好過,日子不好過”。因為,日子,她長著哩。
年節一完,正月也就算過去了。這樣算起來,鄉下的正月比城里短上一個禮拜呢??烧l又去計較這個,新的日子又在前頭了,抓緊去奔個好年景吧。
文|劉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