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如佩是陽明先生的門人,在一次參加京城的科舉考試中,因試卷中有詆毀陽明先生學問的考題,徐汝佩很是氣憤,放棄考試,憤然立場。
京城來的人把這件事告訴了陽明先生,并稱贊徐汝佩有“見得思義,見危授命”之勇,是個有風骨,有氣節之人,但陽明先生聽后卻仿佛不開心,說,不是這么回事。
這個人很不解,覺得作為老師有這樣維護自己的學生,先生應該高興才對。
于是他又說,徐如佩去京城參加考試,一路花銷耗財費時,若家中還有需要贍養的父母骨肉。本是清貧之家,那么徐汝佩放棄科考這個舉動就未免太沖動了,荒廢了自己的志向,同時也浪費了錢財。陽明先生聽了還是不悅,說不是那么回事。
這個人就很困惑了,再問先生,先生只是默不回答,這人便離開了。
有一天,此人遇到了徐汝佩,把他和楊明先生之間的對話告訴了如佩,問他如何看待這事。
徐如佩說,我當時在考場上看到考官出的考題公然詆毀先生學說,很是氣憤,先生的學說是多么智慧,先生的話是多么坦蕩,先生的心是多么仁厚,他們卻詆毀先生,所以我一氣之下憤然離場。想從此跟隨先生歸隱深山窮谷,與這樣的俗人眼不見心不煩。
但在回來的路上,冷靜下來之后,我忽然明白是我錯了。
那個人不解地問他,你錯在哪里?
徐汝佩說,我在認識先生之前也是看不上先生的學說,也是在詆毀先生,但真正成了先生的門生,切身體悟到先生良知之說是多么正確,然后才幡然醒悟,后悔以前對先生的詆毀。
想到出題的考官,他們未曾切身了解先生學說,沒有親身感受先生的教誨,這不就像當初我不了解先生卻詆毀先生一樣嗎?我又有什么理由來責怪人家呢?
作為先生的學生,我憤然離開的行為不僅沒有維護先生,反而這種行為讓先生蒙羞了。
先生之所以聽說我的事之后悶悶不樂。我跟著先生學習學問,卻沒有在行動中去印證先生的學說,做不到知行合一,先生這是對我愛之深,憂之切呀!
后來徐汝佩親自來見先生,把他前后不同的感悟告訴了陽明先生,并請求先生把他的這段經歷寫下來,以警示后人。這時候,陽明先生才滿意的點了點頭。
通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遇事要學會推己及人,學會包容與自己不同見解的言論。自己也曾犯過的過錯就不要去責怪他人。
這個故事讓我想到前幾年那個為了對抗高考政策,考場上交白卷放棄高考的高三學生,后來也是為自己當時的沖動后悔不已。
好在后來他又參加了復課,經過幾次高考失利,最終倒也考上了大學,但中間卻荒廢了幾年時光,據說他曾經到高考現場做反面宣傳,勸慰高考學子以他為戒,他的錯誤選擇不要重蹈覆轍。
是啊,高考政策關系到很多方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用一己之力和自己前途來對抗不可能的事,未免犧牲太大,終究是年輕,高估了自己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