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我跟幾位產品新同學討論一個問題,產品經理的職責是什么?大家七嘴八舌說了很多,有的說項目管理、有的說功能設計、有的說用戶調研,當然,這些都是,其中有個同學回答說:“做需求”,產品經理就是一個做需求的。
誒,我就問他,為什么是做需求呢,他說每一個需求,都是以上這些內容的總和,每一個需求,都包含了用戶調研、功能設計、項目管理、資源協調,所以說,產品經理就是做需求的,這沒毛病。
可是,做需求只是表象,再往深了想,做需求,其實也是為了解決用戶或者客戶的實際問題。因此,我覺得說產品經理的職責是「解決問題」,更準確一點。“解決問題”是產品經理的職責,“做需求”是產品經理工作的主要內容。
那我們就說說“需求”。
需求這個話題聊的人太多了,不少前輩、大佬、專家,都深入闡述過,產品新人入門導師蘇杰、劉飛、王詩沐、俞軍幾位老師,在他們的著作中,也用了大量的篇幅來講需求。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結合自己的一些思考,我也想同讀者分享一下,我對于“需求”的理解。
目錄
需求是什么?
兩個需求理論
需求從哪兒來?
需求的誤區
需求的思維公式
本文從需求的概念、需求的科學理論,到需求的來源,結合做需求過程中的常見誤區,最后推導出“需求”環節的思維公式。全文萬字,可能是非常完善的“需求”通識文章了,收藏轉發再細看。
一.需求是什么?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有一些行為,這些行為背后,是因為我們有相應的訴求。
臨近夏天,天氣越來越熱,走在街上,忍不住買一根雪糕。
買了一屋子盲盒。
認識到學習的價值,購買了很多付費課程。
以上三個案例,都是最后表現出來的行為。這種行為,分別對應著各自的訴求:買雪糕是因為熱,想要獲得降溫快感的訴求;買盲盒是滿足收集欲和好奇心的訴求;買課程是為了滿足提升能力、緩解焦慮,然后找到更好工作,或者升值加薪的訴求。
這個“行為背后的訴求”,其實就是需求。
所以我們可以給需求下一個定義:需求是行為背后的訴求。
基于這個定義,我們可以發現,任何行業,其實都有需求的概念,需求這件事,不僅僅存在于互聯網產品上,其他的建筑行業、汽車行業、紡織行業等等,都同樣通過挖掘用戶背后的需求,來實現產品的創新和進步。
對應到產品經理的職業上,我們這個“做需求”,做的是什么“需求”?
產品經理成長過程中,一套思考的全流程,應該是:歸納現象-發現問題-拆解問題-分類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回歸分析-發現新問題。
簡化來講,就是:發現問題——歸納核心痛點——解決方案。
這其中的“解決方案”,就成了產品經理工作中所要完成的需求。這是產品經理接觸最多的工作內容,也是產品工作的核心。只有通過優雅高效的解決方案,才能真正解決用戶痛點,實現產品經理存在的價值。
二.兩個需求理論
正因為“需求”是一個常悟常新的話題,在綿延的歷史長河中,也有很多經典的、歷久不衰的需求理論。
對于產品經理,有兩個非常經典的需求理論,就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和“KANO模型”。
圖1: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就不用多說了,初高中的時候課本里就提到過。馬斯洛把一個人的需求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一般來說,這五個需求映射到產品上,則越是金字塔底部的需求,需求面越大,但ARPU可能越小,比如肚子不餓的生理需求,10塊錢的炒粉就可以滿足。
圖2:KANO模型
KANO模型,是東京理工大學教授狩野紀昭(Noriaki Kano)發明的對用戶需求分類和優先排序的有用工具,以分析用戶需求對用戶滿意的影響為基礎,體現了產品性能和用戶滿意之間的非線性關系。
KANO模型把產品需求分成五類:
1.基礎型需求
基礎性需求是一個產品最基礎的功能,這個需求不能夠被滿足,則產品就不能正常使用,比如IM軟件的打字聊天功能,美顏軟件的拍攝功能等等。
2.期望型需求
期望型需求的效果,是讓用戶滿意度提升。比如微信聊天中的表情包,用戶期望有一種俏皮的、不局限于文字的聊天方式,表情包恰好滿足了用戶這一點。
3.興奮(魅力)型需求
興奮型需求也稱為魅力型需求,是超出用戶預期的,讓用戶滿意度大幅提升的需求。比如微信的“拍一拍”和動態表情,用戶并沒有這個功能的預期,但微信做出來之后,大家也玩兒得不亦樂乎;還有當年的微信紅包,用戶突然發現微信中就可以直接發紅包了,足不出戶,就能完成拜年互動,于是,一個春節,借著紅包的力量,微信支付一下子成為可以比肩支付寶的支付平臺。
圖3:拍一拍和動態表情
值得注意的是,這五種需求類型,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行業的進步,他們之間可能會發生轉變。比如微信紅包在剛推出時,屬于魅力型需求,但隨著紅包成為趨勢,用戶也要求其他社交產品做紅包功能,這就變成了期望型需求。
4.無差異型需求
無差異性需求則是用戶并不在意的需求,無論有或沒有,用戶體驗都并不會產生較大的影響,用戶滿意度也并不會提高或降低。做無差異性需求看似是一個雞肋的、無意義的行為,但在當下互聯網產品大幅度內卷的情況下,幾乎每個平臺類APP都在瘋狂堆砌這些功能,試圖搶占用戶時間——打車軟件做團購、團購軟件做打車、地圖軟件做購物、工具軟件做內容,這大抵就是做產品的歧路罷(當然,實際上也有公司戰略的考慮)。
5.反向型需求
顧名思義,反向型需求就是做了之后,用戶體驗和用戶滿意度會下降的需求。在這里我忍不住要吐槽知乎,現在的知乎,充斥著各種小故事小短文,最關鍵的是,小故事讀著正爽,來了一句“最低0.3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掐死知乎的心思都有了。值得一說的是,現在的互聯網產品中,反向型需求一般是因為商業訴求同用戶體驗產生了矛盾,做產品是為了盈利,追求效益無可厚非,而產品經理,就要在商業訴求和用戶體驗中反復橫跳,做放縱與克制間的守夜人。
圖4:知乎開會員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說得是人性。KANO模型,對應著產品功能。
這兩個理論經過多年的發展,其內涵已經足夠豐富,許多新的產品理論,也大多脫胎于類似的理念,異曲而同工。
這些“新產品理論”中,梁寧老師格外推崇的“痛點爽點癢點”理論,是非常熱門的概念。痛點是恐懼,上班馬上就遲到,遲到就要被扣工資,這時候地鐵口有一輛共享單車,非常及時地解決了即將遲到的恐懼,這就是痛點;爽點是即時滿足,周六的早晨一覺醒來已經是中午,依然不想起床,躺在床上動動手指,外賣就送到家門口,暫時的快樂得以滿足,這就是爽點;癢點是虛擬自我實現,看著直播里的小姐姐,甜甜地說giegie你好厲害,你立刻幻想到了迎娶白富美,馬上一個火箭送出去,這就是因為滿足了用戶對于自己的虛擬想象,最近特別流行的“頭上長攝像頭”短視頻,也是一樣的道理。
三.需求從哪兒來?
了解了需求是什么,也學習了關于需求的理論,作為一名產品經理,歸根結底還是要執行力。那落到操作層面,需求到底從哪兒來?
需求的來源有很多很多,我把它們先歸為兩類。一類是正經來源,另一類是不那么正經的來源。
圖5:需求來源
1.需求的正經來源
在我看來,需求的正經來源,只有兩個:用戶和數據。
需求來源于用戶,這是一句每個產品經理都信口拈來的話。產品的存在,就是為了解決用戶的問題,用戶所面臨的這些問題,肯定都得從用戶當中去發現。而對于產品來說,需求階段是整個產品生命周期中的孕育期,需求能否準確命中,決定著一個功能乃至一個產品的生死。
需求同樣也來源于數據。在數據時代的今天,每一個人都是數據大網下的一個節點,最關鍵的是,通過用戶的數據,能夠更好地發現用戶的群體行為,從而找準大多數用戶的真正需求。某種意義上來講,數據中找到的用戶需求,比直接和用戶訪談、調研得到的數據更真實。
為什么需求要來源于數據?是因為,“用戶”是會騙人的呀。業內有一個非常經典的栗子:索尼要為一款即將面市的游戲機做一個調研,請了很多目標用戶來公司,收集用戶對于樣品的反饋,其中一項就是詢問用戶希望這款游戲機是什么顏色(有黃色及黑色),很多人在被問及這個問題時,都答了黃色,索尼就認為,黃色的游戲機更受歡迎。但最后,訪談結束時,索尼公司提出,用戶可以從門口隨意挑選一個顏色的游戲機帶走,以感謝他們參加此次用戶訪談,結果時候統計數據卻發現,用戶們在實際挑選時,紛紛選擇了黑色的游戲機。
用戶調研的需求具體生動,但有可能因為樣本太小并不真實;數據分析得到的用戶行為,樣本足夠統計準確,卻略顯僵硬并不鮮活。其實,在做產品需求的過程中,用戶和數據,都是為了更好地滿足用戶需要,應當兩種來源結合使用、交叉驗證。
用戶是微觀,定性;數據是宏觀,定量。
2.需求的不正經來源
雖然嚴格來說,用戶需求都來源于用戶和數據,但其實在真正的產品工作中,也有很多需求是來源于其他渠道,畢竟生活和工作不可能時時刻刻都處在理想狀態。我之所以稱它們為“不正經來源”,倒也不是說這些來源不好,而是表示,它們不像用戶和數據這樣“掉書袋”“科班理論”。
圖6:不正經來源
服氣了,簡書的這個文章編輯器實在是太難用了,復制過來格式全亂了,我這還是用markdown寫的呢!emmmm大家想看就到人眾號「產品變量」看全文吧,不是引流,不關注也沒事兒,可以直接在歷史推送里找到。
一般情況下,大部分需求,都可以用這個思維公式進行提煉。但任何產品理論都是教科書式的知識,在實際工作中,還是要靈活應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以上,就是關于“需求”模塊下,我的總結、分析和思考,逐漸形成的一點小體系。但依然不夠完善,我也會在后面的工作中,持續反思完善。
文/亨哼(95后互聯網產品人)
號:產品變量(ID:hengpaper)
縱觀TMT風云,解構產品思維
題圖來自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