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是語言。是要用各種原材料下鍋,炒成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所以一定將單詞和句子這些原材料下到長文章的“鍋”里。
很多英語教育,圍繞著單詞記憶,音標發音,句子情景做文章,我認為這樣的學習,如同學廚師,光學改刀不動鍋,是沒法完成大餐烹制的。
目前陪著我家三年級小學生一起學習劍橋《English in mind 1》,嘗試自己的方法。
策略是先過一遍課文,上學期間按照一周一課的進度,暑假期間是兩天一課,速度將課文過一遍,不要求記單詞,不要求學語法,會讀就過。
進度上,是走一步,退兩步,即學一篇新課文加復習兩篇左右舊課文,每天讀,循環往復。新課有難度,舊課文增加信心。
當把一整本課文共14篇,全部學完之后,每篇課文基本上能重復讀幾十遍。并沒有刻意去記單詞,但是很多已經讀過的單詞,就自動在新課中通關了。很多知識點,并不強制性地要求他去記住,只是遇到的時候會簡單講,讓他有大概印象。
接下來會再次返回課文中串語法,相信這一遍他會輕松很多,因為課文是熟悉的。同時又在串語法的過程中再次復習和朗讀課文。
我不想讓小朋友把大量的時間,花在反復牢記有限的單詞和有限的句子上,那些都不足以支撐將來的語言使用。唯有讓他沉浸在大篇幅的文章中,才能讓他建立起對英語的思維和語感。
這跟過去私塾學習有些相似之處,講求“書讀百遍,其意自現”。在反復朗讀中,建立語言聽說讀寫的信心和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