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豆腐,漿豆腐來了”,一聲連著一聲叫賣,在秋雨中更添了生機,中午,由于要吃面條,妻讓我去割一塊豆腐,我撐起傘,下樓去了。
風在吹,雨在下,頓時傘流如注,身上雨打風寒,到在緱氏菜集街頭,賣菜的人在風雨中等待買主,身披著薄塑料紙,棲立在雨中。
循聲望去,來到賣豆腐車前,原來是官莊一帶的老者,看其模樣有五六十歲,漿豆腐斤價三元,"五元錢",對方切了一塊,言講多一兩,仍收五元。
"風雨何其難?難得品厚憨,農家一席話,侍人多誠丹"。
歸家以后,使我想起了童年之時,茍旦老哥哥擔著挑子,前到四村八鄉賣豆腐的艱辛,以及他聲聲地叫喊:"豆腐,一毛一斤”,他那聲音叫遍了緱氏街,邱河,化寨,西王河。"
六幾年丁莊村的丁老頭,用疲備的身子拉著架子車,到四鄉叫賣,"豆腐,一毛五分",多么熟悉的聲音。
文革時期,邱河村的生產隊為了搞副業創收,特在登封請了個郜老頭,在河灣南河打了幾孔窯做豆腐坊,他做的豆腐,聽說稱鉤鉤著上稱,總之,難得的好,斤價二毛。
七十年過去了,賣豆腐的屹然艱難,"豆腐",食飯之所需,但誰能想起賣豆腐的心酸呢?
作者:曲朝東,男,河南省偃師市緱氏鎮退休歷史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