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原生家庭》
內容:父母的養育方式對孩子的影響
父母對孩子的養育方式是否得到,可以從,兩個維度來衡量,一個維度是父母對孩子的接納和反應程度,另一個維度是父母為孩子制定原則的是否嚴格。通過這兩個維度把父母的養育方式分為4個類型,獨裁型、忽略型、溺愛型和權威型。
01? 獨裁型父母:讓孩子無法做自己
家長為孩子制定很多規則,卻沒有一條規則是為自己制定的。
在跟孩子的關系當中只有一句話:“我是家長,聽我的!”
孩子只有服從,別無選擇。
有的家長看起來全心付出,完全無我,其實是自我中心,他們的付出完全是為了通過孩子來表現自己是不是好家長?孩子是他們表現的工具。
朱雨辰的媽媽給四十歲的兒子做了一碗面。
朱雨辰說不想吃。
媽媽馬上伸出裂口,委屈的說一大早就開始做了。
朱雨辰不得不把自己吃撐。
朱雨辰對70歲的媽媽發飆是可以理解的。
沒有人愿意過被控制的人生。
朱雨辰的媽媽看似為兒子付出一切,其實只是想通過兒子完成自己是一個好媽媽好家長的人設,她完全沒有自我,卻占據孩子的人生。
在媽媽的干預下朱雨辰40了,仍然沒有結婚,和媽媽生活在一起。
被控制成長的孩子,對家長的憤怒會影響到他們繁衍的動力,不結婚和丁克都是他們對父母的懲罰。
對父母的負面評價也會影響到他們對同性父母的認同,往往會出現“女漢子”和“男妹子”的現象。
在父母的打壓下,孩子往往變得越來越順從,沒有自己的想法,在與人的交往當中,總是去討好別人,放棄自己的權力。
他們總是活在別人的需要里面,害怕失敗,害怕犯錯,沒有生活的熱情,也找不到意義和價值。
而一旦他們有能力擺脫父母的控制,他們往往也會認同父母的教養方式,在對自己孩子的教養中,往往會變本加厲,更加控制。
02? 溺愛型父母:孩子失去愛他人的能力。
這一類父母對孩子完全沒有約束和限制,他們給孩子無限的自由和空間,對孩子的要求是無條件的全部滿足。
被溺愛長大的孩子,他們不喜歡有規則和約束的地方,比如幼兒園、學校。他們無法遵守規則,覺得這些地方不自由,受壓迫,又不愿意承擔破壞規則所帶來的責任。往往會休學輟學離開學校。
他們也不喜歡過集體生活,也不喜歡跟人打交道,除非那個人也能夠像他父母一樣無條件的照顧和滿足他。但是沒有人會像父母那樣無條件的滿足她,就會覺得別人很不友好,對別人產生憤怒。
看到報道說一個11歲的孩子,用刀把自己的同學捅死,其原因只不過是因為那個同學沒有把第1碗面端給自己。
溺愛的父母養育了成年的巨嬰。這應是無法在一個有規則的世界生存,因為他們失去了滿足自己需要的能力,只能依賴父母生存。結果是他們沒有能力離開父母。大量的啃老族充分的證明了這一點。
03忽略型父母:孩子無法找到歸屬感
這一類父母,對于孩子的成長,完全不負責任。
他們對孩子既沒有規則和限制,也沒有情感上的溝通與反應。
對孩子采取的是完全漠不關心的態度。
在忽略下長大起來的孩子,最缺乏存在感。
他們從來沒有做孩子的感覺,也從來不知道來自父母的愛是什么感覺。
他們缺乏歸屬感,不愿意回家,往往就會混跡于街頭。他們的核心追求就是能夠獲得他人的關注關心和關愛,特別重視哥們義氣,甚至不惜違法犯罪。
因為沒有存在感和價值感,他們可能有一些問題行為來引起別人的關注。
到了青春期,他們也找不到自我,不知道自己是誰,也不知道自己將來要成為什么樣的人。這樣的孩子很難體驗到幸福。
以上三種教育孩子的方式,對孩子的影,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的阻礙。那我們要怎么做呢?
04? 權威型的父母:孩子最有幸福感
權威型父母,既對孩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制定了規則和限制,又給孩子很多的關注,理解,他們的態度是平等,尊重和接納。
他們在教育孩子當中扮演著雙重角色,一種是代表權威的父母角色,一種是代表關愛的朋友角色。
孩子和父母的關系既有朋友般的親密,也有尊重和愛戴。泛化到與其他人的關系當中,既有界限,又能親密,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當然會受到歡迎。
在權威父母教育下長大的孩子,能力很強,不卑不亢,有責任心,溫暖熱情,積極向上,會比較幸福和成功 。
孩子的命運掌握在父母手中,你想讓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
那么現在我們就要學習做什么樣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