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自然》雜志發表了武漢大學關于黑洞的最新研究成果,題為《微類星體中的亞秒級周期射電振蕩》。該研究由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天文學系王偉教授團隊主導完成。
微類星體是由銀河系內一顆中子星或黑洞與一顆普通恒星組成的雙星系統。中子星或黑洞通過吸積恒星物質來產生高溫吸積盤和相對論性噴流。在觀測上,微類星體表現出間歇性或長期變化的X射線和射電輻射,因此被視為研究強引力場和相對論物理的宇宙天然實驗室。
GRS 1915+105是一顆著名的微類星體,其中包含一個快速旋轉的黑洞,并且觀測到射電噴流的視超光速運動表觀上(超過光速的速度)。因此,它成為研究極端高能物理過程的重要樣本。
為了揭秘微類星體中的相對論性噴流,研究團隊在2020年至2022年期間利用中國天眼——即五百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首次對該黑洞進行了高時間精度的射電連續譜光變監測。這種監測的采樣時間達到了49微秒。
通過利用FAST望遠鏡的高采樣率和探測靈敏度,研究團隊在2021年1月和2022年6月的兩次觀測中發現了微弱的射電脈搏現象,其周期約為0.2秒。
這項研究成果是世界上首次觀測到微類星體中亞秒級低頻射電準周期振蕩的現象。這一發現將為黑洞射電觀測和理論研究帶來新的思路。
這項研究的成功得益于FAST望遠鏡。FAST是世界上口徑最大的單面板射電望遠鏡,其巨大的反射面積使其能夠捕捉到微弱的射電信號。傳統上,黑洞的射電輻射主要來自于射電噴流的同步輻射以及吸積盤的熱輻射。然而,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發現了與射電脈搏相關的低頻振蕩現象,這表明射電輻射可能存在其他未知的機制。
總之,武漢大學關于微類星體中黑洞射電脈搏的研究成果在揭示黑洞行為和性質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這項研究利用FAST望遠鏡的高靈敏度和高采樣率,首次觀測到微類星體中亞秒級的低頻射電準周期振蕩現象,為黑洞射電觀測和理論研究開辟了新的思路。未來的研究將進一步深入探索射電脈搏和低頻振蕩的起源和機制,從而揭示黑洞的更多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