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存在無數學習方法,但到目前為止,主流承認的最牛的學習方法,應該就是“刻意練習”。
我在無數的文章和書籍中看到過這個字眼,但:什么是刻意練習?如何做到刻意練習?如何用刻意練習的方法去學習一項技能?我還存在疑問。
這篇文章就是為我自己解惑。
一、什么是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是一種學習方法。
刻意練習可以幫助你掌握一項技能,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
(一)刻意練習和傳統的學習方法、學習觀念有什么不同?
努力派:相信努力就能成功,堅持一萬小時。
方法派:一定要注重方法,而不是死腦筋
天賦派:哪些牛逼的人一定是天賦非常好
二、怎么樣才算是真正的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一共有5大要點,做到這五點,才能算是真正做到了刻意練習。
這5大要點分別是:
1、學習區
2、掌握套路:把學習目標拆分成多個“模塊”,分塊練習
3、精神高度集中
4、即時反饋
5、大量重復以上動作
下面一個個講。
(一)學習區
人類在學習、掌握技能過程中有三個心理區,分別為:舒適區,學習區,恐慌區。
“舒適區”是我們已經熟練掌握的各種技能
“恐慌區”是我們暫時無法學會的技能
舒適區和恐慌區中間則是“學習區”。
1、不要在舒適區活動
在這個區域活動是不會有長進的,你只是在享受生活,而不是在學習。
很多時候,我們形容一份工作很簡單,會說“我閉著眼睛都能搞定”,那么這就不是在刻意練習,高手不會閉著眼睛做事。
很多人工作多年,看上去很有經驗,其實這么多年一直做的都是第一年就已經會的東西,自然沒有長進。
2、為什么要進入學習區?
這其實很容易理解,學習都是循序漸進的。
舒適區的技能你已經掌握了,再練也沒啥意思;
恐慌區對你來說太難,你無法學習到位,也容易影響學習的積極性。
學習區最好,這里的技能不好太難,也不會太簡單。
其實,人類身體有偏愛穩定的傾向,鍛煉其實就是一種“學習區”
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如慢跑,會讓身體的肌肉、心血管等系統感受到壓力,以至于原來的體內平衡無法繼續保持下去,身體便會開始響應那些變化,以重建體內溫度、心率的平衡。
所以,當你的工作太簡單,一定要強迫自己挑戰更難的東西
3、如何找到自己的學習區?
每個人對于一項技能的掌握程度不同
要客觀評估自己目前對技能的掌握程度,逐層增加難度
所以這需要你對自己有清晰的認識:知道自己會什么,不會什么。
4、案例。
案例1:普通花樣滑冰運動員更喜歡練自己早已掌握了的動作,頂尖運動員則更多地練習各種高難度的跳。
案例2:普通愛好者打高爾夫球純粹是為了享受打球的過程,而職業運動員則集中練習在各種極端不舒服的位置打不好打的球。
案例3:大班教育是非常不合理的。一個班上,可能存在上中下三個層級,老師的進度一般是按照中等水平來的,學霸覺得太簡單(舒適區),學渣覺得是天書(恐慌區);正常授課時老師很難兼顧。對學霸來說,要尋找更高階的題目去解決(那些簡單的、早就會做的題目,做再多也是不會有長進的),對學渣來說,要盡快補上基礎知識,跟上老師的節奏。所以說小班教學是有好處的,老師最了解你的學習區在哪兒。
案例4:扎克伯格:每年都要挑戰一個東西,就是給自己找不舒服的狀態,找一個值得挑戰的目標。這種怪物,一天不進步就渾身不舒服
案例5:菲爾普斯在訓練過程中經常制造障礙,適當在不舒適的環境跑步,故意制造泳鏡進水,泳帽破裂等情況
案例6:足球愛好者純粹為了樂趣而踢球,他們享受踢球的過程,他們渴望的是下班后去足球場拔腳怒射、排解郁悶,按照自己熟悉的方式,踢著讓自己舒服的球。同理,圍棋愛好者就是不停地在天橋下、村口找人下棋,享受把別人下死的快感。他們停留在舒適區,永遠不會有長進。
(二)掌握套路:把學習目標拆分成多個“套路/模塊”,分塊練習
1、什么是分塊練習?為什么要分塊練習?
任何大的物體都是有很多歌小物體組成的
一個復雜體系也可以拆分成無數個模塊
借鑒工程學的思維:面對一個具體目標,拆解為一個個可實現的小小的方法,這本就是最最基礎的方法。
例如:如何做一個坦克模型?如果一個模塊太復雜,那就不斷拆解,直到自己能搞定為止。
掌握一項技能也是如此:如果你能掌握一個技能中的各個“小技能”,那么組合在一起之后,你也就掌握了大技能。
2、案例
案例1:音樂領域,非常強調“分塊”練習。
學習舞蹈,要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地學;
學習吉他,要一個和弦一個和弦地學;
學習小提琴,要一個音符一個音符地聯系;
把整個動作、曲子分解為很多小塊,一塊一塊地學習掌握。
案例2:體育領域,也非常強調“分塊”練習。
一個高水平的美式足球運動員只有1%的時間用于隊內比賽,其他都是各種相關的基礎訓練,例如:速度訓練,特定的隊形訓練,特定肌肉群訓練,打拳擊(下肢的移動速度和上身的力量),而且經常是一個動作重復無數遍。而中國隊很多喜歡以賽代練,非常傻逼,這不是練習,而且是在舒適區打球(用的都是自己熟悉的招數)
案例3:藝術家要采風;棋手要打譜;律師要學案例;政客要讀歷史;科學家要看論文。
(三)精神高度集中
1、什么是精神高度集中?
精神高度集中、全神貫注、聚精會神、心無旁騖......這些詞都代表著認真。
這種認真做到極致,就是“心流”,整個人都投入進去,沉醉其中,周圍的一切都仿佛消失了,自動屏蔽了,人家說什么做什么你都聽不到了,時間過得非???.....
“心流”的感覺是非常爽的,有點類似冥想的感覺。
2、什么是精神不集中?
寓教于樂、嘻嘻哈哈、注意力隨時被更有意思的東西吸引、走神、神游、想七想八、什么事情都是自動完成(例如:老司機開車的時候完全是下意識的反應)...
3、精神高度集中是很難的。
高手的練習每次最多1到1.5小時,每天最多4到5小時。沒人受得了更多。
一般人保持這種狀態很難超過10分鐘
所以,認真學習、練習一段時間后,要給自己一些放松的時間
4、案例
著名小提琴家說,如果你是練習手指,你可以練一整天;可是如果你是練習腦子,你每天能練兩個小時就不錯了。
(四)即時反饋
1、什么是即時反饋?
就是你做完一個動作,必須知道這個動作是不是正確?是不是足夠標準?如果要修改,要如何修改和精進?
高手對錯誤極度敏感,一旦發現自己錯了會感到非常不舒服,會不斷尋求改進。
看不到結果的練習等于沒有練習;如果只是應付了事,你不但不會變好,而且會對好壞不再關心。
教練、領導、老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給你“即時反饋”
2、如何做到即時反饋?尤其在沒有教練的情況下。
盡量從外界找反饋,例如把自己的作品給別人看。
獲得反饋的最高境界是自己給自己當教練,畢竟好的教練很難找,而且貴
你最好把自己學習、練習某個技能的所有步驟、以及需要達到的標準寫下來,然后按照這個標準堅持去做。
或者,你可以錄下自己唱歌、跳舞的視頻。
3、反饋應該滿足三個條件:
及時:一旦不對馬上就有人給你指出來;
超脫:對事不對人,反饋者不把你的錯誤上升到“你這個人行不行”的層面;
試錯:你犯錯誤的代價很小。
4、案例
案例1:John Wooden 美國傳奇籃球教練,永遠是詞匯很少的、命令式的短語,指令一定是明確的,75%的指令是純粹的信息,做什么動作和怎么做。三段論:演示一遍正確動作,表現一遍錯誤動作,再演示一遍正確動作。教練從不發表什么激情演說,說話從不超過20秒。所有訓練都事先進行無比詳細的計劃,甚至包括教運動員怎么系鞋帶。
好的老師就是這樣:發現你有錯誤,他會立即指出讓你改正,并且能非常明確地告訴你具體的動作和方法。
案例2:寫文章、寫歌、拍電影、畫畫,只要能產生作品,發到網上,就能有反饋(盡管這種反饋不一定專業,但至少避免了閉門造車)
案例3:互聯網軟件產品方法論:小步快跑,版本迭代。用戶是否喜歡,是否使用、用多長時間都能通過數據獲得。市場會給你非常即時的反饋。
案例4:本杰明·富蘭克林如何練習寫作
他拿了幾篇自己喜歡的文章:論文,把每一句的思想進行一個簡單的概括,接著把它放一邊幾天,然后不看原書,用我自己想得起來的合適詞句,把每一點摘錄下來的思想意思,用完整的句子表達出來,模仿、學習文章的風格,又湊成整篇的論文,使它表達得像以前一樣完整。然后把自己模仿寫的與原來的比較,發現一些自己的不足,修改完善。人家的文章給富蘭克林提供了反饋。
案例5:為什么那些體育巨星,已經是世界第一了,為什么還需要一個老頭當教練?因為兩個人分工不同,運動員訓練時無法發現自己的錯誤,需要第三者給他意見。
案例6:工作的時候有一個好的領導非常重要。在你做出一個方案/作品之后,他能立即指出你好和不好的地方,并且給你非常專業、精準的改進方案。
相反,有些工作,你做完之后,領導只是說滿意或不滿意。你不知道你做對了什么、做錯了什么,自然就沒有成長。
(五)大量重復以上動作
1、什么是大量重復?
你如果能在“學習區”“精神高度集中”地“分塊練習”,并且能獲得持續且正確的“即時反饋”,那么你只需不斷重復以上動作即可,所謂“從量變到質變”
重復多少次、多久呢?
普遍的說法是一萬小時,但這應該只是個虛數,指代“你需要重復練習很多次、練習很長時間”
畢竟,不同的技能,掌握的時間肯定是不一樣的。
從不會到會,秘訣是重復,重復訓練、學習別人那些成型的套路!
高手所做的,就是把正確的套路,通過反復、刻意、長期的練習,內置到大腦中去。
2、為什么要大量重復?
(1)大量重復的生理學基礎
腦科學研究證明,如果經常通過刻意的思維訓練激發某幾個神經元,最終這幾個神經元會連在一起,成為一種腦結構。
這就是刻意練習的生理學基礎,一項能力“長”在了我們的大腦中了。
因為人剛出生的時候是不會任何技能的,哪怕是對簡單物體的識別,把東西抓取過來這些簡單的動作,也是嬰兒后天學習的結果。
(2)如何把“技能”裝到自己的腦子里?
人腦的設計是非常精妙的
因為人出生時無法預見自己將來需要什么技能,基因不可能把一切技能都用遺傳的方法事先編程,那樣的話太浪費大腦的存儲空間。
所以人腦不預設任何技能,只提供一個能夠學習各種技能的能力。
基因先預設一些對刺激的基本反應和感覺,比如看見好吃的東西我們會餓等等。
這些基本的反應需要調動的神經較少。
人的任何一個技能,都是大腦內一系列神經纖維傳遞的電脈沖信號的組合。
髓磷脂是技能訓練的關鍵,它的作用是像“膠皮把電線包起來”一樣,把這些神經纖維給包起來,通過防止電脈沖外泄而使得信號更強,更快,更準確。
所以不管練習什么,我們都是在練習大腦中的髓磷脂,就好像把一堆雜亂無章的電線被排列整齊變成電纜。
髓磷脂是腦神經的高速公路,提高信號傳遞速度,并且可以把延遲時間減少30倍,總共提速3000倍,甚至可以控制速度,想慢就慢。
人腦之中分布著大量“自由的”髓磷脂,它們觀測腦神經纖維的信號發射和組合,哪些神經纖維用的越多,它們就過去把這一段線路給包起來,使得線路中的信號傳遞更快,形成高速公路。
(3)重復練習會改變“大腦的物理結構”
解剖表明擁有不同技能的人,其大腦的神經結構非常不同
即:人對于技能的掌握是在大腦硬件層次實現的。
比如出租車司機大腦內識別方向的區域就特別發達。
大腦像肌肉和心血管系統響應體育鍛煉那樣,會為應對各種不同的心理訓練而改變。
最激進的理論則認為人跟猴子的最顯著區別不在于腦神經元的多少,而在于人的髓磷脂比猴子多20%!
解剖表明,愛因斯坦的大腦中的神經元數量是平均水平,但他擁有更多能夠產生髓磷脂的細胞。
3、案例:
案例1:美國“害羞診所”,專克服害羞心理:使人害羞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觀點。從在房間內集體對話到直接跑到大街上找陌生美女搭訕,在一個療程之內跟130個女人聊過天。
案例2:MBA課程的精髓:把不常見的高難度事件重復化,每周面對20個真實發生過的商業案例;如果你跟老板學,每個月只有兩次重要的決策
案例3:健身:你要在你的身體上增加什么,你只要重復做一些動作就可以了。你要在你的身體上減少什么,同樣你只要重復做另一些動作就可以了。我要有一對大胸,就做俯臥撐嘛。
更多案例:軍事學院的模擬戰,飛行員在計算機上模擬各種罕見的空中險情;丘吉爾對著鏡子練習演講;熟能生巧-賣油翁的故事;圍棋就是學定式和古譜;吉他一開始就是爬格子;鋼琴最基礎的指法訓練;律師的基本功是看大量的案例;工作多年的醫生通過讀X光片診斷罕見病癥的水平不如剛畢業的醫學院學生。
三、刻意練習的局限性?
刻意練習真的適用與所有的行業嗎?
我覺得刻意練習有其適用的領域:
刻意練習只能讓你熟練掌握某技能,甚至融會貫通,但無法教你創新。
對于有嚴格固定規則的領域,刻意練習的作用最大,比如國際象棋、大部分考試;
沒有嚴格規則的領域,練習的作用則小一點,如:設計類、藝術類、創造類
結果不可控的領域,刻意練習沒用,例如:預測股市
如果你只是想掌握一門專業的基礎知識或技能,刻意練習非常有用,但如果你想在“沒有嚴格規則的領域”有所創新,刻意練習的效果估計沒那么大。
知識工作者的工作復雜程度遠遠超過大部分的音樂和體育項目
他們更多的需要判斷、決策和推理。
不同行業和崗位的知識工作者需要的訓練方式不一,而且沒有已經成熟的被驗證過的標準方法和流程,這是知識工作者提升的最大障礙!
四、什么樣的人能做到刻意練習?
使用『刻意練習』,意味著你經常無法輕松地完成工作、無法輕松地讀書,意味著你高度集中精力,意味著你需要不停地思考、總結、反饋,并且做自己不習慣、不舒服和反直覺的事情。
一個人做一件事的動力來源有哪些?
那些“這個技能不掌握我就活不下去了”的人,他們是最有動力、最有剛需的人,動力可能來自內在或者外在。
興趣驅動:例如我對寫作、演講、產品設計非常感興趣,我就會有動力去練習
任務驅動:為了活下去,我要學會做飯;為了更有效率,我要學會開車;我交了個外國女朋友,所以要學英語;你家很窮,一家人都指望你能出人頭地賺錢養家,所以你只能練習.....想要生活下去,你總得有點技能吧。
想改變人生、命運、家庭現狀的人都愿意吃苦,你看那些雜技演員、運動員,家里但凡有出路都不愿孩子吃這個苦。
職業驅動:為了金錢,你選擇了一個職業。一般來說,你做得越好,收入就越高。即使不看錢的面子,本著負責任的態度、對自己的高標準嚴要求,你也得在自己的專業工作技能領域,達到前20%吧?
案例1:許岑說:過去的八年里,我經常一個禮拜用四十個小時做幻燈片。到今天我做得最好的事可能就是幻燈片;不說一萬個小時,我做幻燈片的時間絕對超過了五千個小時,這絕對是因為「職業強迫」。
有強烈的目標:我想教人家英語,那我自己的英語要很好;我想要上臺表演唱歌來裝逼,所以我要偷偷在家練習。只要你有完成某個目標的動力,你就能堅持下去。
例如我追求自我實現:覺得人生就是不斷學習成長進化的痛苦過程,想實現自己的價值,過程中即使痛苦也值得。
例如我有激情:有強烈的人生目標和使命感,覺得老子生來就是要做大事的,是被上帝選中的人,堅持就不是事了。
有眼光:為什么眼光如此重要?因為刻意練習很痛苦,很難,而且短期效果必然下降(因為你在用自己不熟悉、不舒服的方式做事),此時你是否能堅持,就看你是否足夠相信這套方法論,愿意放棄短期利益,愿意推遲享受,相信自己在將來能變得更牛逼。
五、我的評論
1、刻意練習好難做到啊,但這就是學習啊,誰說學習是容易的呢?
2、再也不相信“天才”的存在了,他們只是比你會“刻意練習”而已,專家級水平也是按照科學方法逐漸地練出來的。
3、一個好的教練太重要了。他知道你的學習進度,知道你會什么不會什么,知道你的學習區在哪兒,然后安排對應的訓練。教練是最懂套路的,你只需按照他定好的套路練習即可。他能在你精神不集中的時候拉你回來最最重要的是他能給你最正確的即時反饋;他甚至能強迫你大量重復某個枯燥無聊的動作;看來,我只需要一個教練,走向人生巔峰便指日可待啊。
4、刻意練習是很苦的,所以富人家孩子舍不得逼孩子刻意練習,反正他們已經有優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