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我們應該把自己的生活節奏調整的慢一點,讓浮躁的心慢慢的沉淀慢一點,一切都是積累。
剛上大學的時候,喜歡看書,拿到書就開始看,恨不得馬上就看完,買到一本好書可以高興好久。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拿到書先拍張照片發朋友圈,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買了好多書卻很少打開。剛上大學那會,最喜歡每天晚上去圖書館看書,什么書都看,不求甚解,偶爾記記筆記,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看書要花好長的時間靜下來,看書也只挑對自己有用的,如果沒有有用的東西就換一本,記筆記也越來越懶。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變的越來越浮躁,但我們卻不自知。每天早上醒來,匆匆看一眼簡書首頁有什么好看的文章,看到順眼的標題點進去,看個開頭,然后一直拉到結尾,點個喜歡。晚上看書的時候想著好多書還沒看,看書有沒有用,我能得到什么?然后匆匆翻幾頁。想起還有教程沒有看,打開教程,看教程感覺沒有什么吸引,于是開會小差,開完小差回來發現視頻還在繼續播放,好像并沒有錯過什么,于是又開會小差,直到視頻結束。好像學到了點東西,但又好像沒有。
互聯網越來越發達,只要我們打開手機就可以看到很多牛人,誰誰誰一年讀多少本書,寫多少文章,開多少演講。誰誰在網絡上直播掙了多少錢,誰誰誰……。我們心中不禁想,他們都可以,為什么我不行。那個演講的普通話還沒我好,那個誰文章寫的也就這樣,一年讀多少本書,我也可以。
事情好像很簡單,我們定好目標,做好計劃然后開始我們的征途。你坐在沙發上,拿起一本書。是不是應該有點音樂呢?你想著。伴著音樂,你翻開了書本,恩,好像有點口渴,先去拿杯水,你喝了一口水,安心的準備開始看書,看了一會突然想起來,喜歡的電視劇更新了。
直到你看完電視,你才突然意識到自己要看書,然后重新拿起書,可你卻什么也看不進去了。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經歷,在看書的時候想著電視劇,在學習的時候想著玩。有時候我們想要的太多,想做的太多,什么都想做,卻什么也做不好。
試著慢一點,做好一件事比你做好幾件事但只做了一半好多了。今天下午有點閑,我決定重新讀一下李笑來老師的《把時間當作朋友》。不知不覺看了好久,看完之后,我忽然意識到自己有多久沒有靜靜的享受讀書帶來的喜悅?多久沒有任何目的的看看書?我真的忙成了這樣么?
我仔細想了一下,我剛開始看書的那種狀態。我剛開始看書的時候是在剛進大學的時候,我在大學之前根本沒有看過任何書,除了打怪升級的小說,唯一看過的就是作文選集。直到進入大學之后,我才開始慢慢看書,我記得很清楚,我剛開始看書的時候看的是張德芬老師的《遇見未知的自己》,看完之后神清氣爽。嘗試到了看書的喜悅,但又不知道看什么書好。那時恰好有個同學給我發了一篇文章,是大學生最應該讀的幾本書,具體有什么書已經忘了,但其中有一本《讀大學,究竟讀什么》,我看完之后如獲至寶,仿佛找到了通關的秘籍。受那本書的影響我慢慢開始看書,什么書都看,但主要是像《誰的青春不迷茫》《我的孤獨雖敗猶榮》這種青春勵志型。后來才慢慢開始看思考的,經濟的,歷史的,學習的……。
那時看書沒有任何目的,只是想看,每次看完書從圖書館出來,看著影子在路燈下被拉的長長得,總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悅,有一種滿足感。后來,我給別人推薦好書,很多都是那時積累下來的,現在看的反而不如以前多了。
我PPT做的還行,有時候也有一些人叫我幫忙。剛開始做PPT的時候,我是研究動畫的,因為在大學,大家的PPT水平都差不多,只要是誰動畫做的好,然后再套個模板,PPT就厲害了。那時因為社團需要做了幾次,效果并不好,但那會自我感覺良好,于是下了很多動畫模板,在暑假的時候,一個動畫,一個動畫去模仿,一個時間一個時間去改。后來在微博上看到秋葉大叔發起的一頁紙PPT活動,參加就送書,我一聽有書送,結果做了一張圖就參加了。從那時候起知道秋葉這個PPT大神,于是在網易云課堂上買了他的課程,開始正式學PPT,每天晚上做PPT,用PPT做平面設計,做簡歷。
我在大三的時候,陸續會傳一些作品和動畫到QQ空間的相冊上,好像在那個時候,大家才知道我會做PPT,我也做模板賣,也有人會問我有沒有模板給他一份。但沒有人知道,我在這之前已經學了快一年了。在他們印象中,我好久就是發作品的那幾個月學會的。
前段時間京東和秋葉一起在微博發起了青春不留白一頁紙PPT大賽,剛好臨近畢業,我做了一個關于大學的PPT動畫,成績還算不錯,拿了三等獎。這些動畫都是最初的時候在暑假研究出來的,雖然后來一直沒用過,但好在還記得。
這個世界沒有一天就可以完成的事情,任何事情都是積累的結果。但我們往往只能看到結果,卻看不到積累的過程。
最后給大家也是給我自己的兩點建議。
一, 慢下來,別怕來不及,先把一件事做好再去做另外一件事。
二,別想著一蹴而就,任何事都是積累的結果,寫文章也好,學演講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