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因的相似性
生物性的本能就是生存和繁衍,在進化的過程中,某些特定的生活和行為變異會提高人們在相應環境中繁殖和存活的概率,因此生存下來的人就有了族群特征(基因相似性)。
兩性面對相同的適應性挑戰不會有任何差異,而在約會婚配及繁殖行為等方面存在差異。
比如在擇偶方面,男性對女性,尤其那些具有較強生殖力特征的女性,更加主動,而且要求男性通過支配行為來與其它男性競爭。女性由于生殖機會較少,會仔細考慮男性保護和撫育后代的能力。
這是不是也解釋了,為什么「男性永遠喜歡20來歲的女性」 ??
2、文化多樣性:性相近習相遠
生物性不完全決定一個人的行為模式,基因的表達依賴于環境,因此我們的語言/習俗和行為表現的多樣性。
社會規范:所有文化都有各自認可的得體行為,不同文化在社會規范上存在差異,而社會規范微妙地限制著我們的行為。
由于人類的適應性,才出現了文化差異,因此在文化差異下有“內在統一性”,既在不同地域、國度大家都會認同的規范,如普遍的友誼規范,尊重隱私,保密; 普遍的特質維度,大五人格維度;普遍的等級地位;戰爭規范等。?
3、性別的相似性和差異性
(2)性別和基因:
兩性在生理特征(發育階段類似,開始坐立、長牙和行走的年齡?)和心理特征(詞匯量、創造性、智力、自尊和幸福感?)是形似的。
與男性相比,女性平均:脂肪含量高出70%,肌肉含量少40%,身高矮13里面,體重輕18公斤; 對味覺和聲音更為敏感;患焦慮和抑郁癥的幾率是男性的兩倍;
與女性相比,男性平均:進入青春期時間更晚(約兩年),死亡時間較早(普遍早4年); 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病發率高出女性3倍,自殺率是女性5倍
(2)獨立性和聯系性
女性更善于解碼他人的情緒線索,更具同理心,微笑頻率更高;
女孩偏向小群體開展游戲,男孩更常進行大群體活動;
女性關注人際關系,男性關注任務;女性關注個人關系,男性關注大群體關系;
男性被增強性別不平等的工作吸引,看重報酬、晉升、挑戰和權利;
女性被減少性別不平等的工作吸引,看重工作時長、關系和助人;
家庭關系:女性花更多時間照顧孩子和老人,更好的維護家庭關系,更看重伴侶相互支持的感。
社會支配性:男性一般擁有更多社會權利,幾乎在所有社會中,男性都處于統治地位;
攻擊:男性表現出直接的和身體的攻擊性更多;女性更多發起間接攻擊,如散布流言。
性特征?:男性更可能發起性活動;女同性戀中47%會結婚,是男同性戀的兩倍。?
4、文化與性別:文化塑造的行為
與生物多樣性一樣,文化也具有多樣性,文化的影響通過不同時間和地點的性別差異體現出來。
(1)因文化而異的性別角色
對性別平等問題,不同國家因文化不同,差異十分明顯。
盡管性別存在不平等,但全球大多數人還是期望看到男女角色更加平等。
(2)因時代而異的性別角色
隨著時代變化,性別角色發生了巨大變化,性別差異有所減小。
1938年,1/5美國人支持已婚女性可以去工作掙錢,即使她的丈夫有能力養家糊口;?
1996年,4/5的人都贊成這種觀點;?
1965年,哈佛商學院還從未給女性頒發過學位;?
2010年,哈佛商學院38%的研究生都是女性?
20世紀60年度中期,美國已婚婦女花費在家務勞動上的時間是他們丈夫的7倍,到2010年,20%的男性和49%的女性平時都做家務;?
從摩洛哥到瑞典,婦女在國會中的席位在逐漸增加。
學習社會心理學,讓我們更加了解人性;知道了我們的來處,才能更好的理解自己,理解身邊的關系,獲得更加自洽、從容的人生。
@麗薩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