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時間在思考如何能在某一個領域上做到專業,看到《精要主義》的時候,就希望能找到答案。于是讀書有主要的兩個目標:
- 如何找到自己應該專注的事情
- 找到之后,如何能專注的執行
總的來說,《精要主義》結構清晰,方法論疊加案例,讀起來不會特別費勁,有一種結構化的舒適感。核心觀點來看:明確自己最有意義的事,做的更少但是更好,避免貪多求全,認為自己可以兼顧。
“精要主義者”有一個核心思維模式(選擇、甄別、取舍),三個主要路徑(探索、排除、執行)。簡單梳理一下:
明確目標與標準
在我看來,找到重要的少數事情,前提是有一個目標,有了目標才有判斷是否重要的標準,能最有效促進目標達成的即重要。目標也會有長短期,因此在不同時期,可能重要的標準也會略有差異。值得一提的是目標需要有結構化(可以參考smart原則),標準跟隨目標,最好也可以量化,具象。書里提出的“個人貢獻峰值”也是一種標準,落到事情上時,也需要拆解。區分有意義的少數與無意義的多數
看清事情是首要的,在看清的基礎上,以具體的標準進行評估分析,就能更好的區分是否有意義。拒絕無意義,執行有意義
拒絕無意義需要劃定邊界,果斷說不(當然有技巧會更好),審視好方向,有問題時候即使放棄止損;有意義的事情需要果斷執行,養成常規習慣,掃清阻礙,專注到當下。
主要內容可以參考腦圖的筆記
(ps.參考朋友的方式寫腦圖筆記,覺得是一種結構化訓練,值得推薦)
回到讀書的目的,這本書沒有算完全解決我的問題,不過還是有一些思考。我覺得要執行精要主義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核心是需要一個很清醒的頭腦。在我看來,腦子很清醒是對一個人很高的評價。我理解的清醒是指有很強的結構化分析能力,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能宏觀地看清事情全貌,不重不漏,因果前后關系;二是能抓住核心的關鍵要因,找到那個能核心影響結果的因素。
精要主義的很多步驟,明確目標、確定標準、區別有無意義、劃定邊界、是否該止損放棄……都需要有對現狀的分析,也需要有結構化的思路。反過來,會看到這樣一些例子,沒有很清晰的分析與目標拆解,遇到困難,以精要主義為借口說不,也可能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