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為根?童話為體?童趣為用
——《小壁虎借尾巴》課堂實錄與點評
執教:成都市高新實驗小學?施函
點評:杭州師范大學王崧舟
一、聽故事:激發閱讀期待?
師:小朋友們,老師今天給大家帶來一位新朋友,(字卡展示)你們瞧,他是——
生:小壁虎。
師:小女孩,你來叫叫他。
生:小壁虎。
師:她把字音都讀準了,你再來叫叫他。
生:小壁虎。
師:多親切??!全班一起叫叫他!
生:小壁虎。
師:是呀,孩子們,那你們能不能從小壁虎的名字里猜一猜他平時都喜歡待在哪兒啊?
生:墻壁。
(課件呈現:
“墻壁”及圖片)
師:哦,喜歡待在墻壁上,名字里的小秘密都被你發現了,請跟老師一起讀,墻壁,墻壁。
生:墻壁,墻壁。
師:請小朋友的亮眼睛觀察一下,墻和壁都有一個共同的偏旁是?
生:土
師:是呀!過去的墻壁就是由土砌成的!再和老師讀一讀,墻壁,墻壁。
生:墻壁,墻壁。
師:(板書:小壁虎借尾巴)今天老師帶來了一篇和小壁虎有關的課文,題目叫《小壁虎借尾巴》,請小朋友們小手舉高高,和老師一起寫課題?!皢稳伺浴奔由稀拔簟本褪恰敖琛保屠蠋熞黄鹪賮碜x讀課題——《小壁虎借尾巴》。
生:《小壁虎借尾巴》。
師:故事開始了——(配樂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生:(傾聽朗讀)
師:孩子們,還想聽這個故事嗎?
生:想!
師:這個有趣的故事就藏在咱們的語文書109頁。請小朋友們翻到109頁,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待會兒我請你們和我一起說說這個故事,開始吧!
生:(自由朗讀課文)
二、講故事:掃除閱讀障礙
師:能和老師一起說故事了嗎?
生:能。
師生:(教師依據連環畫,一幅一幅講述故事;學生在教師的提示下,依次說出帶生字的新詞:捉蚊子、咬住、掙斷、撥水、甩著尾巴、趕蠅子、房檐、傻孩子、轉身一看)
師:小朋友們太厲害了,這么一會兒工夫就和老師一起說了這么有趣的一個故事,那故事里的生字寶寶你還認識他們嗎?
師:誰來為我們讀一讀第一排的生字?
生:(朗讀生字)
師:發音非常標準,老師要表揚你。那老師想問問大家,這個“轉”字你怎么記住他呢?
生:左邊一個車字旁,右邊一個專。
師:哦,部首車字旁是形旁,專是聲旁,他是一個形聲字。請跟老師一起讀:車字旁,車字旁。
生:車字旁,車字旁。
師:轉身,轉身。
生:轉身,轉身。
師:誰愿意再來讀讀第1排的生字?
生:(朗讀生字)
師:(隨著學生朗讀生字,表演相應的動作)哎,小朋友們,老師想問問大家,哪位亮眼睛看到了老師在做——
生:動作。
師:你們猜一猜,第一排標紅的生字都是表示什么的詞?
生:表示動作的詞。
師:請孩子們加上動作,和老師一起讀第一排的生字吧。
師生:(邊讀新詞,邊表演動作)
師:真有意思!第二排的生字誰來挑戰?
生:(朗讀第二排生字)
師:你的后鼻音發得真標準!老師想問問大家,房檐在哪兒啊?
生:我知道。
師:那請你上來指一指,房檐在哪兒?
生:(上臺指出房檐的位置)
師:哦,我看明白了,就是屋頂伸出墻面的部分,原來這就是“房檐”。那你是怎么記住這個“房”字的呢?
生:上面那個“戶”,就像一個房子;下面那個“方”,就像人走進去一樣。
師:哦,我理解了。上面這個戶字頭,在過去表示一扇門;方,表示讀音。請跟老師讀:戶字頭。
生:戶字頭。
師:房檐。
生:房檐。
師:好!還有最后一排的生字,誰來挑戰?
生:(朗讀第三排生字)
師:第三排生字,都是對人的稱呼。來,全班一起讀。
生:(齊讀)
師:孩子們,你們剛剛和這些生字寶寶打了招呼,他們就調皮地躲進了課文里,跟咱們捉迷藏呢!你們還能找到他們嗎?
生:能!
師:那請大家和老師一起走進課文。
三、讀故事:理清先后順序?
師:小壁虎在墻角捉蚊子,一條蛇咬住了他的尾巴。誰來讀讀下面這句話?
生:(朗讀)小壁虎一掙,掙斷尾巴逃跑了。
師:你掙得這么沒有力氣,尾巴能斷嗎?誰再來讀讀這個詞?
生:一掙。
師:有點力氣了,誰再來試試?
生:一掙。
師:更用力了。
生:一掙。
師:又快又有力,這樣尾巴才能斷呀!行,咱們再來讀讀這句話。
生:(齊讀此句)
師:哎,小朋友,老師想問問你們,“逃走了”,你們為什么要讀得這么快呀?
生:因為逃命要快一點,不然逃不掉。
師:是呀,逃得不快,小命就不保啦。你再來讀——
生:逃走了。
師:多快啊!
生:逃走了。
師:一眨眼的功夫。來!全班一起讀讀這句話。
生:(齊讀此句)
師:我仿佛看到了一只驚慌失措的小壁虎。是呀,好不容易逃脫了危險,可是尾巴卻沒了,小壁虎想——
生:(朗讀)沒有尾巴多難看哪!
師:你的眉頭都皺起來了。
生:(朗讀此句)
師:你的聲音好讓人傷心啊。
生:(朗讀此句)
師:我聽出了你的難過。全班一起讀!
生:(齊讀此句)
師:是呀,小朋友們,沒有尾巴多難看哪!于是,小壁虎就想找人借一條尾巴,那么,他向誰去借尾巴了呢?
生:小魚,老牛,燕子。
師:是的,他向小魚、老牛、燕子去借尾巴了。來,我們也來和他們打打招呼吧。
生:小魚姐姐。
師:多親切呀!跟我讀:小魚姐姐,小魚姐姐。
生:小魚姐姐,小魚姐姐。
生:牛伯伯。
師:老牛年紀大了,尊敬他:牛伯伯,牛伯伯。
生:牛伯伯,牛伯伯。
生:燕子阿姨。
師:親熱地打招呼:燕子阿姨,燕子阿姨。
生:燕子阿姨,燕子阿姨。
四、品故事:體會角色心情?
師:那么,小壁虎是怎樣向小魚姐姐借尾巴的呢?請小朋友們快速地讀一讀課文的第三自然段,待會兒請你告訴大家,你讀懂了什么。
生:(自由朗讀第三自然段)
師:誰來告訴大家,你讀懂了什么呀?
生:我讀懂了壁虎說您把尾巴借給我行嗎。
師:哦,你讀懂了小壁虎說的話。你能完整地讀一讀小壁虎說的話嗎?
生:(朗讀)小壁虎說:“小魚姐姐,您把尾巴借給我行嗎?”
師:你從這句話里面知道了什么呀?
生:我覺得小壁虎非常有禮貌。
師:哪里看出他很有禮貌呢?
生:她說“小魚姐姐”,還用了“您”。
師:哦,“小魚姐姐”是稱呼,“您”是尊敬他,“行嗎”是一種商量的語氣。小壁虎說話,真得非常有禮貌呀!我們一起學著小壁虎,有禮貌地讀讀這句話吧。
生:(齊讀此句)
師:還讀懂了什么呢?
生:我讀懂了小魚姐姐不能把尾巴借給他。
師:嗯,你說話說得很完整!你讀懂了小魚說的話,請你大聲地把小魚姐姐說的話讀出來吧。
生:(朗讀此句)
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什么是撥水嗎?請你們觀察這個“撥”字,它是什么旁?
生:提手旁。
師:提手旁的字通常跟什么有關?
生:跟手有關。
師:請小朋友們把你的小手伸出來,和老師一起撥水。慢慢地游,我就撥得慢;快快地游,我就撥得快。跟老師一起讀:撥水,撥水。
生:撥水,撥水。
師:是呀,小魚姐姐的尾巴多重要啊,難怪不能借給小壁虎。你還讀懂了什么?
生:小壁虎爬呀爬。
師:說話說完整,我讀懂了——
生:我讀懂了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小河邊。他爬得很辛苦。
師:哪里看出他很辛苦?
生:爬呀爬。
師:是呀,爬呀爬,小壁虎爬了很久,沒了尾巴他很難過,爬得很辛苦。而“小河邊”是他爬到的——
生:地點。
師:我們體會體會小壁虎的心情,一起來讀讀這句話。
生:(齊讀此句)
師:還讀懂了什么?
生:我讀懂了他看見小魚姐姐搖著尾巴在河里游來游去。
師:哎,什么是“游來游去”呀?誰愿意上來表演一下?
生:(表演“游來游去”)
師:哦,從這邊游到那邊,從那邊游到這邊,就叫做“游來游去”。謝謝你,孩子!掌聲送給他!如果,小壁虎在岸邊,從這邊爬到那邊,從那邊爬到這邊,我們就說是“爬來爬去”;小鳥在天上,從這兒飛到了那兒,從那兒飛到了這兒,我們就說是“飛來飛去”。孩子們,像這樣的詞語你還能說一說嗎?
生:跑來跑去。
師:可以,要注意安全啊!
生:走來走去。
師:是在鍛煉身體吧。
生:蹦來蹦去。
師:活潑可愛!孩子們,你們的詞匯積累可真豐富啊!我們一起學著小魚姐姐自由自在的樣子,來讀一讀這句話吧——
生:(齊讀此句)
師:小朋友們,剛才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說了這么多。老師把大家說的句子都貼在了黑板上。下面,我請你們再來讀讀第三自然段,按照課文的順序來給這些詞卡排一排順序。
生:(自由朗讀)
師:誰愿意上來排排序?
生:(上臺排序)
師:首先寫了什么?老師幫你貼。
生:小壁虎爬呀爬。
師:然后是——
生:他看見小魚搖著尾巴。
師:最后是——
生:小壁虎說,小魚說。
師:他排對了嗎?
生:排對啦。
師:掌聲送給他!看來大家都讀懂了這個故事。首先,寫小壁虎爬呀爬,爬到的地點;接著,他看見了小魚;最后,寫小壁虎和小魚姐姐的對話。多有條理呀!老師也想和大家一起來讀讀這段話,老師讀旁白的部分,小壁虎的話請男孩子來讀,小魚姐姐的話請女孩子來讀。
師生:(分角色朗讀第三自然段)
師:小朋友們,小壁虎沒有借到尾巴,他就放棄了嗎?
生:沒有。
師:于是,他又爬呀爬。哎,他還給我們帶來了一位生字寶寶,你們認識他嗎?
生:爬。
師:請跟老師一起讀:爬,爬。
生:爬,爬。
師:老師要把他請進田字格里,怎么寫才好看呢?我請你觀察一下,待會兒請你來提醒提醒我。
生:我要提醒的是,那一捺要穿過中心點。
師:哦,捺要穿過中心點,寫得舒展一點,像一個小勺子一樣。
生:我要提醒的是,“巴”的豎彎鉤要穿過橫中線。
師:哦,“巴”的豎彎鉤要穿過橫中線下面一點點。
師:下面請孩子們小手舉高高,和老師一起書空,說筆畫。
師生:一筆平撇,二筆豎撇。三筆豎。
師:注意,四筆捺的起筆在豎的頂端,穿過中心點,寫得舒展一點,像一把小勺子。
師生:五筆橫折,六筆豎,七筆橫。
師:注意,八筆豎彎鉤,穿過橫中線下面一點點。八筆寫成:爬,爬,爬。
生:爬,爬,爬。
師:請小朋友們描紅一個字。寫字做到“三個一”,一拳一尺一寸,身正肩平腳放好。
生:(描紅)
師:我們來看看這位小朋友寫的字。(投影作業紙)寫正確了嗎?
生:正確。
師:一顆星。重要筆畫寫到位了嗎?
生:到位。
師:一顆星。寫得美觀嗎?
生:美觀。
師:一顆星。一共三顆星!真好!大家要向她學習,掌聲送給她。
五、演故事:把握知識意圖
師:小朋友們,小壁虎沒有放棄借尾巴,他又向牛伯伯和燕子阿姨去借尾巴。
師:下面,請小朋友們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分角色朗讀4-5自然段,想一想:小壁虎是怎樣向牛伯伯、燕子阿姨借尾巴的。待會兒我請小組成員一起來匯報。
生:(分組朗讀、討論)
師:小朋友們,小壁虎是怎樣向牛伯伯、燕子阿姨借尾巴的,誰來匯報?好!就請你們這個小組。先介紹一下自己的角色——
生1:我是旁白。
生2:我是小壁虎。
生3:我是牛伯伯。
生4:我是燕子阿姨。
師:開始吧——
生:(分角色朗讀4-5自然段)
師:小朋友們,為什么牛伯伯和燕子阿姨都沒有把尾巴借給小壁虎呢?
生:因為牛伯伯要用尾巴趕蠅子,燕子阿姨要掌握方向。
師:是呀,牛伯伯要甩著尾巴趕蠅子。孩子們觀察一下這個“甩”字,和哪個字非常像?
生:用。
師:真是會觀察的亮眼睛!大家請看,“甩”的最后一筆是——豎彎鉤,多像老牛一甩一甩的小尾巴。請跟老師一起讀:甩尾巴,甩尾巴。
生:甩尾巴,甩尾巴。
師:趕蠅子,趕蠅子。
生:趕蠅子,趕蠅子。
師:燕子阿姨要:擺尾巴,擺尾巴。
生:擺尾巴,擺尾巴。
師:掌握方向,掌握方向。
生:掌握方向,掌握方向。
師:小朋友們,小壁虎向小魚姐姐、牛伯伯、燕子阿姨借尾巴,都沒有借到,他放棄了嗎?你覺得他還會向誰去借尾巴呢?
生:我覺得他還會向兔子借尾巴。
師:兔子會借給他嗎?
生:不會,因為兔子的尾巴,要用來逃命。
師:(發“兔子”頭飾)那好,現在你是兔子姐姐,我是小壁虎,我來向你借借尾巴,看我能不能借到。小壁虎爬呀爬,爬到草叢邊,他看見兔子姐姐。小壁虎說:“兔子姐姐,您把尾巴借給我行嗎?”
生:兔子說:“不行啊,我要用尾巴逃命呢?!?/p>
師:小朋友們,雖然小壁虎沒有借到尾巴,但是他在借尾巴的時候非常有禮貌,兔子姐姐也很有禮貌地回答了小壁虎。所以,我們在與人相處的時候,也要做到有禮貌。好了,小壁虎還會向誰借尾巴呢?
生:向獅子借。
師:獅子會借給他嗎?為什么?
生:不會。因為獅子的尾巴在奔跑時要保持平衡。
師:(發“獅子”頭飾)你現在就是獅子哥哥。還會向誰借呢?
生:向小鹿借。
師:小鹿的尾巴是用來干嗎的?
生:危險時報警的。
師:(發“小鹿”頭飾)你就是小鹿妹妹。還會向誰借呢?
生:向猴子借。不會借到,猴子的尾巴是用來“倒掛金鉤”的。
師:(發“猴子”頭飾)你就是猴子弟弟。還會向誰借?
生:松鼠!松鼠也不會借給他,因為松鼠的尾巴冬天用來當“被子”。
師:(發“松鼠”頭飾)那好,松鼠哥哥,這個頭飾給你。還會向誰借?
生:孔雀,孔雀也不會借給他,孔雀的尾巴要用來控制飛行。
師:(發“孔雀”頭飾)好,你現在就是孔雀姐姐。那,小壁虎在哪兒呀?
生:(紛紛舉手)
師:(發“小壁虎”頭飾給幾個學生)沒有拿到頭飾的小朋友不要灰心,你們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任務呢!你們要當好一名考官,在小壁虎借尾巴的過程中,你們要聽聽他們是否有禮貌!注意了,小壁虎們,快向你的朋友們去借尾巴吧!
生:(小壁虎們自由尋找借尾巴的對象,然后按照各自的角色,表演借尾巴的過程;考官們參與其中,評價各自的表演。課堂氣氛活躍、有序)
師:好了,小壁虎們,你們借到尾巴了嗎?
生:沒有。
師:為什么呀?
生:因為每個動物的尾巴都有它自己的作用。
師:是呀,每個動物的尾巴都有它自己的作用。
師:雖然小壁虎沒有借到尾巴,但也沒有關系,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告訴我們,小壁虎長出一條新尾巴啦!多高興的結果呀!孩子們,我們帶著這樣的心情一起來讀讀這句話吧!
生:(齊讀此句)
師:我們知道,每個動物的尾巴都有它自己的作用,那小壁虎的尾巴有什么作用呢?
生:保護自己。
師:是呀,孩子們,小壁虎的尾巴在危險的時候可以保護自己。而且,它的尾巴還有再生功能。小朋友們,你們喜歡這個故事嗎?那就請你把這個故事講給你的朋友聽,講完了考考他:小壁虎為什么沒有借到尾巴?他真的需要借尾巴嗎?
板書設計:
小壁虎借尾巴
(保護自己 ??長出新尾巴)
小魚姐姐 ?搖尾巴 ????撥水
牛伯伯 ? ?甩尾巴 ????趕蠅子
燕子阿姨 ???擺尾巴 ????掌握方向
總評
這是一堂成功的、有趣的第一學段的童話閱讀課。
這堂課的成功,不僅體現在知識、技能、習慣的扎實上,也體現在情感、態度、審美的趣味上,孩子們學得腳踏實地,也學得輕松有趣。我們細細地推究一番,就能發現這堂課取得成功的秘訣所在。
一、童心為根:把自己變成小孩
以我的教學經驗看,小學語文的三個學段中,最難教的在第一學段。孩子由不懂、不知、不能、不會,在教師的引導下,慢慢變得懂一些、知一些、能一些、會一些,從而打下語言、思維、審美、文化的基礎,養成聽說讀寫的基本習慣,真得非常不容易。
這不容易,主要不在教學內容上,也不在教學對象上,而在執教者自己身上。因為,對第一學段的孩兒來說,只有當執教者把自己變成小孩的時候,孩子才會把你當成真正的老師,而使你對孩子形成一種真正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有必要引用一下陶行知先生創作的《教師歌》:
來!來!來!來到小孩子的隊伍里,發現你的小孩。你不能教導小孩,除非是發現了你的小孩。
來!來!來!來到小孩子的隊伍里,了解你的小孩。你不能教導小孩,除非是了解了你的小孩。
來!來!來!來到小孩子的隊伍里,解放你的小孩。你不能教導小孩,除非是解放了你的小孩。
來!來!來!來到小孩子的隊伍里,信仰你的小孩。你不能教導小孩,除非是信仰了你的小孩。
來!來!來!來到小孩子的隊伍里,變成一個小孩。你不能教導小孩,除非是變成了一個小孩。
由發現孩子到變成孩子,這是做老師、尤其是做第一學段語文老師最重要的素養,也是最艱難的挑戰。
我們今天在施函的課堂上,能夠非常具體而生動地感受到這種素養,殊為難得!
譬如,像孩子那樣天真。在“講故事:掃除閱讀障礙”這一環節中,老師設計了集中分類識字的任務,當一個孩子朗讀第一排生字時(捉蚊子、咬斷、撥水、甩尾巴、轉身、爬呀爬),施函就隨著孩子的朗讀表演相應的動作。表演很自然,效果很明顯。整個表演過程,施函一點兒都沒有扭捏作態,像個孩子一樣,忘了身份、忘了所謂的體統。
又譬如,像孩子那樣敏感。在“讀故事:理清先后順序”這一環節中,老師引導孩子想象小壁虎掙斷尾巴之后的心理活動,讓孩子們帶著各自的感受朗讀“沒有尾巴多難看哪!”我們注意到施函對不同孩子的不同理答:
生:(朗讀)沒有尾巴多難看哪!
師:你的眉頭都皺起來了。
生:(朗讀此句)
師:你的聲音好讓人傷心啊。
生:(朗讀此句)
師:我聽出了你的難過。
看得出,一方面,孩子表達的基本情感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在情感的強度以及孩子的表現力方面,還是有著細微差異的。這需要教師有一顆敏感的心,能迅速而敏銳地捕捉到這樣的差異,給孩子以恰切的反饋。顯然,施函做到了。
再譬如,像孩子那樣以詩性的思維看世界。“詩性”一詞源于十八世紀意大利學者維柯的《新科學》。臺灣學者林雪鈴根據維柯在《新科學》中的論證,對“詩性思維”作了這樣的闡釋:“詩性思維,又稱原始思維,意指人類兒童時期所具有的特殊思考方式。其特征為主客不分,運用想象力將主觀情感過渡到到客觀事物上,使客觀事物成為主觀情感的載體,從而創造出一個心物合融的主體境界?!笔堑模诤⒆友壑?,萬物皆有靈,萬物皆有各自的目的和意志,萬物與我是渾然一體的。這種思維方式,生動地體現在施函的課堂上:
師:孩子們,你們剛剛和這些生字寶寶打了招呼,他們就調皮地躲進了課文里,跟咱們捉迷藏呢!你們還能找到他們嗎?
師:于是,他又爬呀爬。哎,他還給我們帶來了一位生字寶寶,你們認識他嗎?
師:真是會觀察的亮眼睛!大家請看,“甩”的最后一筆是——豎彎鉤,多像老牛一甩一甩的小尾巴。
師:(發“兔子”頭飾)那好,現在你是兔子姐姐,我是小壁虎,我來向你借借尾巴,看我能不能借到。
成尚榮先生指出:“當教師心里永遠住著一個兒童,他一定會走進兒童世界,一定會在充滿簡單之美的兒童世界里有新的發現、新的進步。”
二、童話為體:由想象抵達思想
眾所周知,《小壁虎借尾巴》是一篇童話故事。通常,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童話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我們稱之為“人文性童話”,其主旨通常落在精神發育、人文關懷上,如《丑小鴨》《賣火柴的小女孩》等;一類,我們稱之為“知識性童話”,其主旨通常落在科學普及、知識滲透上,如《小蝌蚪找媽媽》《螞蟻中計》等。《小壁虎借尾巴》,就是一篇經典的知識性童話。
作為一篇經典的知識性童話,教學必須把握兩個基本點。第一個基本點,就是童話所具有的豐富的想象;第二個基本點,就是想象必須遵循的邏輯性——知識。施函這堂課的成功,正是立足于這兩個教學基本點。
首先,這堂課注重讓孩子們感受童話本身所具有的豐富的想象。如,讓孩子們感受小壁虎掙斷尾巴的心情、感受小壁虎爬呀爬的艱辛和堅持不懈、感受小壁虎向各種動物結尾的禮貌、感受小壁虎發現新尾巴的驚喜等等。同時,還注重發揮孩子自身的想象,參與童話情節的再豐富、再創造。
師:小朋友們,小壁虎向小魚姐姐、牛伯伯、燕子阿姨借尾巴,都沒有借到,他放棄了嗎?你覺得他還會向誰去借尾巴呢?
生:我覺得他還會向兔子借尾巴。
師:兔子會借給他嗎?
生:不會,因為兔子的尾巴,要用來逃命。
(課件呈現:
小壁虎爬呀爬,他看見?????????????。
小壁虎說:“??????????????????????”
??????說:“不行啊,我要用尾巴???????????”)
施函通過提供這樣一個想象的支架,引導孩子去想象童話世界的更豐富的可能性,從而將整堂課推向一個高潮。
其次,在激活想象的過程中,始終貫穿一條紅線——童話知識性意圖的滲透,這從支架的設計中已經可見一斑:“不行啊,我要用尾巴????????”。而在隨后的表演中,施函不斷追問學生的想象:他們會把尾巴借給小壁虎嗎?為什么?到了總結階段,施函再一次引導孩子們思考:為什么小壁虎總是借不到尾巴?孩子們的回答可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生:因為每個動物的尾巴都有它自己的作用。
師:是呀,每個動物的尾巴都有它自己的作用。
這短短的一句話,已經不是知識陳述這么簡單,背后難道不隱含著這樣一種普世真理嗎?即:萬物皆有其用,萬物皆有其妙。
三、童趣為用:讓孩子感受好玩
第一學段的教學,特別需要童趣化的設計和操作,童話教學尤其如此。如何讓教學充滿童趣,增強課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呢?施函在這方面做了很用心、很精心的嘗試:
1. 通過聲音、肢體造型渲染童趣化情境。必須承認,教師本人是創設童趣化情境最關鍵、最活躍的因素。這涉及到三個方面的造型,一是“語言的造型”,比如:“小朋友們,老師今天給大家帶來一位新朋友,(字卡展示)你們瞧,他是——”;二是“聲音的造型”,比如,讀小壁虎就是小壁虎的聲音形象,讀牛伯伯就是牛伯伯的形象;三是“肢體的造型”,比如,適度夸張的表情、充滿稚趣的神態與動作等。對此,施函有著良好的天賦,更有著精心的設計。
2. 通過具身認知豐富童趣化情境。所謂“具身認知”,就是借助身體、動作認知事物、掌握學習,這是第一學段兒童重要的認知方式。我們在施函的課堂上,能不時看到具身認知的靈活運用。如在集中分類識字階段,第一類生字的學習,施函就采用自己表演動作讓學生感知的做法;再如“撥水”一詞的學習,讓孩子們借助手的動作,感受“快一點撥水”“慢一點撥水”的節奏;又如“游來游去”一詞,讓孩子上臺表演“游來游去”的情景。通過身體的參與和體驗,感悟文字的內涵和意味,同時也豐富了課堂的童趣化情境。
3. 通過板貼、課件營造童趣化情境。恰到好處地使用板貼、板畫、課件等,有助于營造童趣化的情境。施函這堂課,在這方面也做了有益的嘗試。課件的風格,就有一種濃濃的動漫味道;動畫的設計,增添了童趣的色彩;板貼的運用,讓本來抽象的敘事順序變得生動可感。
4. 通過表演創設童趣化情境。這堂課的高潮,無疑是“小壁虎向更多的動物朋友借尾巴”的情景表演。孩子們依據不同角色,戴上不同頭飾。所有的孩子都參與其中,課堂幻化為一個有趣的童話世界。那一刻,他們就是小壁虎,就是角色本身。他們學得全神貫注,也玩得津津有味。一種真正的游戲精神洋溢在每個孩子的臉上。
當然,從精益求精的角度看,這堂課也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我最直接的感受是,這堂課有趣的點很多,但有點碎了,缺乏一種整體感。
怎樣加強整體感呢?比如,學完第三自然段,可以讓孩子們完整地讀一讀這個自然段,回到整體語境中;再比如,四人小組學完第四、五自然段,可以借助板書引導學生回顧一下小壁虎借尾巴的整個過程,整合一下曾經被拆解的故事情節。閱讀過程,需要從整體出發,再回到整體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