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在開封開往邯鄲的列車上,姑姑家的孩子,也就是我的表弟明天結婚。———對了,我剛才查了下,原來我是個沒有堂哥堂弟的人,原來, 舅舅、阿姨、姑姑、的孩子都是以“表”來稱呼的; 伯伯、叔叔的孩子都是以“堂”稱呼的!
最近聽完了一個得到的課程《有效訓練你的幽默感》,我把我得到的一些收獲和想法分享給你聽。
(下文中絕大部分都是對原文的原話引用,我還并沒有能力能把作者的話,化成自己的話,因為作者的話已經非常精辟了,所以下面的字就稱不上是創造了,只能說是總結,摘抄)
說到幽默,我們就要說到笑,因為只有你經常讓別人發笑,別人才會承認你是個幽默搞笑有趣的人。
我們為什么會發笑?發笑的機理有三個,意外感,優越感,宣泄感。
意外感就是說的話有違常理,違反邏輯,前后矛盾不一致,比如這句“我最討厭兩種人,一種是地域歧視的人,一種是北京人。”
優越感就是看到別人尷尬和被羞辱的時候,產生的一種優勝心理,比如你看到路上有人踩了香蕉皮摔個四腳朝天,你就會忍不住發笑。
宣泄感就是對壓抑神經的釋放,比如那些禁忌和敏感的話題,葷段子,政治段子。
你可以觀察一下生活中那些幽默的人,那些讓你發笑的事兒,大致都可以歸屬于這三類。
不過課程作者說,幽默并不是講笑話,她對幽默下了一個定義 :? 從一個有趣的視角來講述真相和痛苦。
有趣的視角,就是你要有自己與眾不同的世界觀,你要站在一個獨特的視角去觀察這個世界,這個視角跟正常的視角是有偏差的,這個偏差的角度造成了新奇感、意外感和幽默感。
幽默是真相和痛苦的表達,失敗是幽默的好朋友。你記不記得有那樣的時候:你給好朋友講自己的囧事,好朋友被逗得哈哈大笑?越囧越好笑?比如一次失敗的表白,比如越想討好一個人越是說錯話,當眾出糗,找不著女朋友的經歷,等等。
當時這些你覺得很囧的東西,在喜劇里面叫做真相。所以你要幽默,你就要從真相中尋找素材。
而痛苦是你從真相中提煉的主題。痛苦讓你的段子產生了深度,讓你的段子在深層與觀眾產生了強烈共鳴。
小時候我家特別窮。有多窮呢?不管每次我生什么病,我媽都從抽屜里拿出風油精。
聽著是不是又好笑又心酸。
當然并不是只有生、老、病、死這種大真相和大痛苦,有些生活中的小真相和小痛苦也是可以表達的,只要大家能夠產生普遍共鳴就可以。真相和痛苦無時不在,只要你意識到這一點,就能隨時調動你的幽默感。
比如說,老板在新年大餐前跟全體員工開了一個冗長的會,副總上來做總結陳詞,他意識到大家都坐了很久,都很期待接下來的大餐。
他是這樣開頭的:我知道大家都坐了很久,也很著急去吃新年大餐,所以我盡量簡短。謝謝大家!我們出發吧!
大家哄堂大笑。所以,有時你不用非得講個笑話才能贏得笑聲,審時度勢,你簡單地點出這個情鏡中的真相就可以。
幽默往往是原創的,它是你即興應對世界的一種表達方式,你可以通過幽默,告訴這個世界,你對于很多東西的獨特觀點。好的段子不光是讓人覺得好玩,同時也讓人了解你,建立起一種對話感。所以不要講別人的段子,幽默最好是真實的,而且能反應你的個性。
說到這里,你就明白了,為什么幽默不是講笑話,不是講別人的笑話,它比講笑話,要有智慧和有力量得多。
就算我們知道了什么是幽默,以及發笑的三種機理,我們還是寫不出自己的原創段子來,因為我們還沒有掌握段子的基本公式。
段子的基本公式 :? 段子=鋪墊+包袱 。
其中,鋪墊是建立第一個思路,把你引向方向A;而包袱是揭示第二個思路,把你引向方向B,這就是我們上一講講到的意外感。前面的鋪墊不需要好笑,你只需要陳述一個事實,越正經越嚴肅越好,好笑的部分在后面的包袱。
(回想一下,自己的生活里有沒有,把這種套路玩兒的特別轉的人,我的生活中,就有把這種意外感玩兒的駕輕就熟的人,他叫龍哥,和他說話就特別有意思)
舉個栗子,歌手大張偉在一個電視節目上說過這么一句話:大家都應該熱愛小動物,因為他們非常好吃。
明白了鋪墊和包袱之間的轉向,轉向就產生意外感,但是怎么才能轉向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第二個知識點:連接詞。
什么是連接詞呢?不是鋪墊和包袱中間的那個加號,而是你需要在鋪墊的部分去找一個概念詞,這一個詞可以做兩種解釋。比如“大家都應該熱愛小動物,因為它們非常好吃”這個段子里,連接詞是什么?是“熱愛小動物”。
“熱愛小動物”有兩種解釋。第一種,人們默認的常用解釋,“熱愛小動物”是出于保護自然,這是方向A。而第二種解釋,“熱愛小動物”是因為它們是好的食材,這是不太常用的解釋,但也成立,這是方向B。
然后你要做的,就是在鋪墊中使用第一種解釋,包袱中使用不太常用的第二種解釋,也就是說大家在語境下都會默認方向A,但是你的包袱要選擇方向B,這樣轉向就產生了。
舉個栗子:
我問我的朋友說:“你有《時間簡史》嗎?”朋友說:“有,我也不撿那玩意兒。”
在這里面的連接詞就是“有時間簡史”。
再來一個栗子,有個段子是這樣的:
上課玩手機的確會導致成績下滑啊,這點我深有體會。最近一個學期由于總是玩手機,都沒怎么給他們教課。
好,剛剛的這個段子,“上課玩手機”就是連接詞,你肯定立馬想到的是學生上課玩手機,這是我們整個社會大語境會給你的思維定勢,但在這里把玩手機的主語換成了老師,就發生了轉向,就是老師上課玩手機導致了全體同學成績下滑,所以這個段子就這么形成了。
你明白了段子的基本結構就是鋪墊加包袱,連接詞要從鋪墊中去找。現在我們來講公式里的第三個知識點,誤導強化。
什么叫誤導強化呢?就是在鋪墊和包袱之間,你可以加一個短句子,這個短句子的功能是讓聽眾更死心塌地地相信鋪墊里的誤導,目的就是為了蒙蔽聽眾,讓他徹底不設防。
回到咱們剛剛講過的上課玩手機那個段子,“這點我深有體會”這句話就是誤導強化。你發現沒有,用作誤導強化的這個短句子通常還有一種強烈的情緒,比如說,“這點我深有體會”,你就被這種情緒套牢,完全被牽著走了。
我再給你幾個常見的誤導強化的句子,你感受一下:比如說“我當時就震驚了”,“我媽也覺得十分憤怒”,“連警察都看不下去了”,以上都可以成為誤導強化的套路,我相信你已經明白了。
最后補充一下,在一個段子里,誤導強化是一個加分項,不是一個必須項。我的意思是,不是所有段子都有誤導強化,但如果一個段子里有它,后面抖包袱的效果就會更好。
(課程干貨還真不少,剩下的明天分享,困了,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