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雨
孩子上了小學之后,作為家長,我們不得不開始面對學習以及學習成績這件事了。說實在話,從來沒覺得我女兒會比其它孩子聰明,也沒想過女兒的學習成績顯現出來會怎么樣拔尖,就目前的觀察,女兒不屬于優秀的學生圈子中的,所以作為家長,也沒怎么在孩子面前表露出對成績的關注,甚至有意讓孩子覺得注重分數的沒有必要,畢竟分數不代表知識,更不代表能力。
那么,我們應該關注孩子學習方面的哪些事呢。目的、態度、行為。
通常我們家長關注孩子的學習,恰恰本末倒置著,過多地關注學習行為,尤其是不好的學習行為,很少去注意學習興趣的培養開發,更不強調學習動機的引導啟發。一個孩子學習不好,原因會有很多種,然而無外乎三個方面:缺少學習動機,缺乏學習興趣,沒有好的學習習慣。
學習,學習為的是什么,很多人都想不清楚。到了年紀就應該上學,因為沒有別的事可以干了。這種想法的孩子不占少數。那么請家長朋友們告訴我們的孩子,孩子為什么要上學?學習有什么用?回答了這個問題,或許,你能找到孩子為什么不喜歡上學的原因了。青少年這個問題更是明顯,小腦袋整天想著人生意義,卻首先就想不通坐在教室里有何意義。因此,幫助孩子尋找到一個良好的學習目的,讓孩子充滿學習的愿景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啊。那么,作為家長,你需要說服孩子,學習與你的生活有關,與你的工作有關,與你的職業成就有關,如何把課堂里的知識在生活中體現出作用來,把學校里可以學到的包括為人處事的種種聯系到生活中來,這才能讓孩子接受:學校是人生的一段旅程,應該好好面對。那么,怎么樣引導出孩子的學習意愿呢。我認為至少可以從這四方面進行:
一、多閱讀。閱讀讓人視野更寬闊,閱讀讓人思維更開闊。家長從小就需要培養的幾個能力之一,一個是閱讀的能力,另外一個,是哲學思考的能力。常言道讀書明事理,人生觀價值觀的思考越早,就有助于孩子對未來掌握的方向建立。閱讀和思考,正是幫助孩子及早建立學習目標,尋找學習意義,理清學習動機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立榜樣。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父母更應該是孩子學習上的榜樣。誰說父母就不需要學習?新一代的父母更需要學習。身邊的許多家長,連一年級孩子的功課都有點力不從心,我建議父母盡可能地跟著孩子的進度一起學習,再好的老師,輔導的效果也不一定有父母的好,只要家長愿意奉獻精力的話。我們總說,好的家庭關系勝過許多教育,好的家庭學習氛圍,也將勝過許多說教催促。不止一位學者說過,印象中至少包括鄭淵潔,俞敏洪等等,都提倡家長在家里要給孩子做學習愛看書的示范。一個經??磿鴮懽值募彝ブ猩畹暮⒆樱瑫W習產生抵觸情緒嗎?不可能的。
三、借高人。父母如果能成為孩子學習上的榜樣,那是最好不過的了。在10歲前的孩子心目中,父母尤其是父親,那是近于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存在。所以,一個親子關系良好的家長,在孩子的心目中是很重要的存在,孩子總是想,我長大了以后,要像爸爸一樣能干,什么都知道。在幼兒甚至低年級的階段,父母的權威存在對于孩子的學習動機是有很大的刺激鼓舞作用的,只要你懂得賞識激勵他們。華德福的教育理念認為,12歲以前的孩子需要權威,他們也會在身邊尋找權威來幫助他們學習,所以,如果父母不是那個高人,那么,就幫助孩子找到這么一個支撐吧,它可以是老師,可以是鄰居老爺爺,可以是某個行業的精英。但注意,一定要讓孩子感受到親切的權威性。權威的崇拜仍然需要良好關系的前提。
四、走社會。記得很早的時候,我在上課的時候就發呆,未來要干什么,又可以干什么。結果,呵呵,當然什么也干不成。農村的環境局限了我們的視野,除了教師醫生就只有農民,這個社會究竟還有多少舞臺屬于我們,年輕的心里永遠是個謎。所以,多讓孩子接觸到真正的社會組成,不管它好的壞的美的丑的,但至少是真實的。讓孩子多一些社會體驗,他將獲得很多。在某種程度上,這更有助于孩子尋找學習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或者不學習后果的反證明。而親身的體驗,比起家長的說教來,效果直觀而深刻著。學習,不只是學校的,學習,它是社會的。
再來說說學習的態度。面對小學一年級的小朋友們,我做過粗糙的調查,有相當多的孩子不喜歡學習,認為讀書寫字沒意思。除了學校規定要交的作業外,基本上他們是不會主動找起筆來寫找起書來看的。事實上,不愛學習的孩子,大都和家庭有關,那樣的家長們通常不會在家里看書寫字,更不會陪孩子一起寫寫畫畫。我們講一個孩子的良好學習習慣的建立,需要花費多少多少精力,需要做多少方面的糾正努力,卻往往沒有想到最省時省力的就是學習氛圍的創造以潛移默化。女兒的成績好壞我不太關注,但至少她有幾個好的學習行為讓人心安,第一,早起起床會主動寫寫字,多少不論但至少愿意寫。第二,每晚睡前有定時地讀書,讀什么不管但至少堅持拿起書來看。有朋友就說你女兒怎么這么好哦,其實想想也沒什么,應該就在于學前的時候,我們長期地學習氛圍的創造與學習游戲的參與,讓孩子有了學習的興趣。蒙臺梭利的書中提過:心理學家也一致同意,教學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必須保持學生的高度興趣和強烈而持續的注意力。因此,教育所要求的只有一項:通過孩子的內在力量來達到自我的學習。內在需要,內在力量,內部激勵。學習,遠不止上學下課這么簡單。如何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呢。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
一、建關系。學習,其實早就不是一個人的事情,更不只是孩子的事情。學習,仍然是孩子與父母關系的一個互動內容。有的家庭除了學習之外什么都可以談,就是學習不能談,學習,不應該成為孩子與家長之間的障礙,學習,它也只是親子關系的一個互動內容罷了。家長也要這個認識,親子關系重于一切,我寧愿有一個學習不怎么好的無話不談的女兒,也不想一個學習勉強優秀但是因此和我說不來話的孩子。反而,恰恰是親子關系良好的孩子,心態上都比較端正,學習上反而進退有據,不會太差。某種程度上來講,孩子學習的好壞,不取決于你多給他們多少幫助,而取決于你少給了多少壓力。那么,親子關系怎么樣對孩子的學習興趣產生正面影響呢?就需要我們在親子關系的基礎上設計眾多的親子活動了。如親子閱讀,共同書畫,一起背詩一起猜謎等等?!盁o數事實證明,只要讓孩子感應到你真的在乎他,他就不會讓你太失望。教育應該是一種心與心的感應,讓孩子在心靈上得到溫暖,在心靈的碰撞和感動中獲得成長?!苯㈥P系,從孩子深層次心理需求上產生好的動機,而這又適當地刺激著學習行為的進行。
二、抓應用。學習充滿著快感,然而這些快感卻需要家長引導孩子們去發現,創造出條件讓孩子感知到學習的樂趣。學習甚至是一個發現快樂的過程。所以我們要引導孩子從生活中學習,讓孩子從身邊去尋找,去發現學習的快樂,這就是應用聯系。凡是于我有關,與生活相關的事物,人們才更有興趣去關注。現在小學課本的改革相對我們那個年代已然到了應用的聯系,包括實物分類,圖示比較,知識點具體形象化,都盡量讓孩子建立起具體形象思維從而進一步掌握抽象概念。因此小學低年級的孩子尤其需要家長們多花功夫,廣開渠道,讓孩子在生活中掌握課本知識。其實不論哪個階段,學習的目的都應該是應用于生活的,而學習的手段都是可以通過生活工作來建立聯系以達到強化記憶理解應用。
三、勤測試。在某種程度上來講,學習,就是為了考試。平時觀察到,很多孩子在學習初期其實很樂于家長的考試,每個人都希望得到認可,而受到肯定的機會就只有測試?!澳憧伎嘉衣?,你考考我嘛”曾經見到過有孩子這樣拉著家長的手哀求著??上У氖?,很多家長平時疏于考試,而又相當重視學校組織的考試,以致于孩子懼怕考試。平時勤做小測驗,讓孩子有機會了解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讓孩子有機會得到家長的肯定鼓勵,這樣,孩子的學習興致很容易就高漲起來。記住,測試是為了幫你找一個夸獎孩子的理由,測試是為了讓孩子發現學習上的失誤,而今天的發現就能幫助孩子下一次的進步。
四、找方法。孩子不愛學,一個關鍵原因,就是在學習過程中沒有嘗到甜頭。那么,如何讓孩子嘗到甜頭,這就需要家長在學習方法上幫助孩子找到一條適合孩子的道路。每個孩子的個性都不同,每個孩子的學習類型也不盡相同。根據多元智能理論,人至少有八種智能,如何發現孩子的優勢智能并且與之結合起來強化學習效果,在教育界已經在包括課堂教學上都開始展開研究。對于家長,完全也可以捉摸出一套適合自己孩子的學習方法來,畢竟,沒有人比父母親更了解孩子,只要他夠稱職的話。有的人是聽覺型,有的人需要圖視,有的人需要討論交流來學習,有的人一邊運動一邊學習的效果更好。家長需要了解孩子的思維發展在什么階段,需要了解遺忘曲線,需要了解課本知識在生活中的聯系??偠灾瑤椭⒆诱业揭恍W習的方法,讓孩子感受到進步,就能激發孩子更大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信心來。
最后,我們再來講一講影響孩子學習的另一個因素:學習習慣。當前,家長們都知道要讓孩子養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包括預習復習寫作業,整理文具,規范書寫等等。而面對孩子的學習行為,家長們的普遍做法就是:盯住不好的行為,改變它,糾正它。事實上,針對孩子的行為我們有必要去分析一下行為背后。我始終提倡在管制孩子行為之前,先審視一下家長的心態,到底是誰的需要,而且,我堅持行為管理的原則是:賞識好的行為,強化好的習慣,而忽略不好的行為,因為孩子的行為背后有諸多我們不了解的動機,對不良行為的過多關注,恰恰容易強化行為本身。而事實上,孩子的不良習慣與家庭環境,家長教育方式有著密切關系,按照我的砸缸理論,與其盯死孩子,不如先思考是不是自己的缸過于嚴實了。
放下你的責任,把學習還給孩子。不得不說,很多家長放不下,似乎家長放下不管,孩子就一定會變壞,一放手不管,家長就充滿罪惡感。所以說,管孩子,不是出于孩子的需要,而是出于家長自身的需要。甚至,管孩子,在某種程度上是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權利,過多的包辦與管制,讓孩子缺失了責任感,從學習動機上學習興趣上就打擊了孩子的積極性。
今天看林格的回歸教育的本質。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保護甚至捍衛孩子的主動性。給予孩子自由,讓孩子實現自主意志,人只要實現了自覺管理,就會為自己而努力,也就是說,當我們的孩子建立起了責任心,就很有可能遷移到學習上來,就會逐漸明確:我為自己上學。這樣,學習就回歸成孩子自己的事了,讓孩子愛上學習,將不再成為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