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名字往往會先入為主——我還以為這是一部恐怖片,一個恐怖的社團;但看下去之后,我發現,完全不是這么回事。
影片中確實有恐怖的元素:夜黑風高的環境,冷寂得令人屏住呼吸的樹林,還有隱秘幽深的洞穴,尤其是在主角們探秘基廷先生早年提到的洞穴的過程,確實讓人有些心驚肉跳,其中一個人的尖叫真是把我嚇到了(或許和在深夜看這部影片有關系吧),起初心里嘀咕著:用得著這樣嚇人嗎?你就不考慮一下同伴的感受嗎?大晚上的,人嚇人嚇死人啊。可是接下去看到主角們在洞穴中的言談舉止后,我就明白了,那個嚇唬人的學生就是那樣的個性,有種做領導者的傲嬌,自信得有點狂妄。所以在人物性格的表現上設計這個鏡頭,便也可以理解了;想到這點,便也很快忘卻了之前嚇人的場景。
影片中的學校的主色調黑色居多,威嚴肅穆之感環繞著這個校園。或許是拍攝年代比較久遠的關系,學校大廳里的燈光看著也覺得是昏暗的,再加上學生黑色的校服以及冷峻嚴肅的校長,給人一種隱隱的壓抑感。
這是一所名校,很多父母都慕名而來想著法子讓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其中的一員,似乎只要從這所學校畢業,孩子將來進入更高更好的學府就不成問題了,每個人都相信,這群孩子一定會有光明的、無可限量的前途。
如果你覺得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和生活的學生都是呆板的,那你就錯了。有那么一小群人,他們或盛氣凌人,或文質彬彬,或熱情洋溢,或內向靦腆,總之,性格特征十分清晰。而就是這樣一群人,一起追溯所謂的“古詩人社”,在洞穴中輪流讀詩、即興創作、分享食物、談天說地,由此牽扯出了一系列近乎要命的“麻煩事兒”。
而促成這樣一群學生積極探索、保持自我而不流于俗世的靈魂人物,便是前面提到的基廷先生。
基廷先生是這些新入學的學生們的英語老師,這學期,他負責教授詩歌。他的第一堂課便顯得與眾不同,或者說,和其他老師相比,他是那么的特立獨行,做出的事情可謂驚世駭俗。其中一個情節令我至今印象深刻。講的是基廷先生把學生們喊到教室外的大廳里,他向他們袒露,自己也上過地獄學院(也就是片中的這所學校),說自己當年就學的時光里,人們會將拜倫的詩作踢到他的臉上,引得有的學生忍不住偷笑。他通過引用詩句告訴學生們,“花開堪折直須折”,我們都是凡人,要“及時行樂”。這個地方翻得中西合璧,有點怪怪的,但因為沒有英文字幕,也不知道是否有更好的翻譯;不過,中國語言的凝練寫實之感倒是表露出來了,能用中國古詩來翻譯,也不得不稱道一下其精妙之處。
基廷先生指著墻上古老的照片,告訴他們,每個人都是一樣,最終都會僵冷、死亡;他讓孩子們到照片前細細玩味那些過去的面孔。孩子們屏息凝神、若有所思的情態以及基廷先生在他們身后投入而生動地引導,讓這一幕顯出一種莫名的如同神跡降臨一般的奇妙感覺。結束后那群主角們走出教學樓,談到這次怪異的課堂,但也承認,基廷先生的課與眾不同。“及時行樂”這個詞,開始進入主角們的心中。
在后來的課堂上,基廷先生引導他們學會獨立思考,學會品嘗文字與語言;他相信,文字與思想能改變世界。他告訴他們讀詩寫詩的原因,并且讓他們自己創作;寫得不好沒關系,只要真情流露抒發出自己真實的想法,就值得表揚和鼓勵。陶德·安德森是個十分內向的男孩子,而在基廷先生的引導下,他在課堂上大聲喊叫,繼而詩興大發,流暢地口頭創作出了一首詩歌,令所有人包括基廷先生都發出由衷的贊嘆。
幫助一個人突破自我,往往比埋頭啃教科書來得更有價值,因為思想上的引導,會讓這個受益者在今后的學習與生活中擁有更明確的方向,同時,具有遵從自己內心的意識。在這個壓抑的校園里,基廷先生就如一縷清風,吹進了這群學生的心里,讓他們敢于去追求愛情、堅持自己熱愛的興趣領域。
從感覺怪異,到逐漸認同,這群學生受到了思想的洗禮,讓他們在這冰冷的校園中,感受到溫暖,鼓起勇氣去做自己,去“及時行樂”。我覺得,基廷先生所說的“及時行樂”表達的是這樣一種期望:他是希望學生們不要被這所學校的陳規舊制束縛,他們是充滿活力的個體,在人生的大好時光里追尋美和愛,不要放棄自己愿意傾注熱情或激情的事情,比如表演。
這個喜歡表演的學生就是尼爾。一方面,他的死亡是一個悲劇,與傳統保守的父輩的沖突是他選擇死亡的最直接原因。長期迫于父親威嚴的壓抑與無助、夢想被無情打碎的絕望,是把他推向死亡的黑手。另一方面,時代的藩籬又不可避免地制造出了這樣的悲劇。屬于自己的夢想,堅持自我,對他們那個年代的學生來說,這樣的字眼是要被當做異類“驅逐出境”的。即使是有基廷先生這樣的靈魂級導師,也無法力挽狂瀾,他被辭退就是一個佐證。什么樣的家長才是好家長?家長與孩子該如何溝通?什么樣的教師才是優秀的教師,才是社會需要的教師?教師應該教給學生什么?這些問題在當下也是極具爭議,令人思索。
然而,他已經對這群學生的心靈與人生信念產生了影響。在影片的末尾,當那幾個學生不顧底下的代課老師的訓斥,一個個像當初基廷鼓勵他們站在課桌上那樣,勇敢地再次站上課桌,深情地向他致敬“船長!我的船長!”的時候,基廷先生微微泛著淚花的情景令人動容。他,在他們的心上,播下了充滿希望的種子。
看完這部電影,我不由得想起了我的一個大學老師;我念的是英語專業,平時接觸的自然全是英語老師,但有那么幾個,令我終身難忘。很巧的是,我想說的這一個,正是曾經教過我們詩歌的一位老師。他是我們的任教老師中比較年輕的一個,國內某名校畢業,曾經意氣風發,激揚文字,喜歡詩歌,自己也寫詩,文藝之氣濃厚;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加,他也感到所謂夢想所謂理想與現實的差距,那股指點江山的激情也不復往日了,可是,他對我們說過的話說過的故事,讓這種無奈顯得更為真實而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似乎在告訴我們,時光會老,而一切還是在于你的內心。不管是講詩歌,還是小說,他都不囿于書本,而是會以開放的形式來跟我們講他的感受。他也讓我們讀詩寫詩,也寫小說,還讓我們翻譯名詩,體會中英文語言各自的魅力,讓學生們上臺念出自己的作品并讓其他同學點評。有學生曾抱怨甚至投訴他,對他很少講課本上的東西表示不滿。說實話,我當時對他的這種教風也有點微詞,并不強烈,那種感覺,我不知道該怎么去形容。直到看了這部電影回首那段學習時光時,發覺它是那樣的獨特,閃著亮光,不是刺眼的那種,而是柔和得如一泓清泉緩緩流經心間。它是真的激蕩過你的心靈。
有沒有人曾如一縷清風拂過你的靈魂,在某一刻,為自己,勇敢地站上那一方課桌,道一聲“船長!我的船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