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5年5月通過朋友的推薦來到簡書,到今天已經將近三年了。
看著簡書從網頁版到app,再到多元化,一點一點的發展和變化,對于我來說,簡書也漸漸地從單純的“日記本”,變成了一個創作型交友平臺。
2017年三月,看到了首頁上“平行時空”的征文活動,覺得十分有趣,就參加了。于是通過這個活動,結識了一幫時而文靜、時而歡脫,常常能腦洞大開的小伙伴。
慢慢的,我加入了一個又一個簡書社群,和這些愛寫作、愛聊天的朋友們熟絡起來。
每天下班之后,一邊做飯一邊喝群友們“飆歌兒”;飯后又參加社群的故事分享活動、晚上再玩兒一場故事接龍,可以說是十分愉快了。
因為本身對網絡社交以及簡書的熱愛,大約一個月后,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讀書】專題的群管。也就是社群管理員。
群管的工作即簡單又有趣,從開始的負責提醒群友不要發送外鏈、歡迎新人、發放當時的黛玉早晚報等等;再到后來邀請專題過稿的優秀作者進入讀書社群,幫助大家結交新的文友,共同創作相互鼓勵和支持。我和大家一起度過了非常愉快的一段時光。
既是因為興趣,也是因為愛好。我發現自己每天在簡書上閱讀的時間越來越多,甚至遠遠大于了創作的時間。于是我想:“為什么不用這個時間做點什么呢?”就在這時,我看到了【旅行·在路上】專題的編輯招聘公告。
這是一個好消息!雖然平時也有工作,但只要有假期,我總是喜歡到處旅游,之前也在別的平臺因為寫游記上過推薦。于是信心滿滿地申請了。果然,順利通過。
于是從2017年7月底,我正式開始了我的簡書審稿生涯。
旅行·在路上專題的稿件并不多,所以短短三小時的審稿時段里,每篇文章都可以深度閱讀。我會給只差一點點就能達到收錄標準的作者提供一點修改意見,幫助他們可以被專題收錄。對于實在不符要求的,也就只能鼓勵他們下次繼續努力了。
這樣輕松愉快地度過了幾個月之后,由于專題的人員變動,我的時段被主編調整為23點到次日早上8點。從清晨檔轉換為“午夜檔”,審稿量也一下從十幾篇激增到六十幾篇。
雖然每天的壓力變得很大,我也盡量在早上醒來的第一時間把一夜的稿子審完。
但是。
壓力越來越大。
我的孩子出生了。每天早上除了要準備自己上班的東西,還要照顧孩子,常常不能在時段結束前審完稿子。于是各種湊時間、找時間——比如吃早飯的時候、上廁所的時候、上班路上……
家庭矛盾隨之而來。
我家小布越來越不理解我為這種沒有任何收入的勞動付出的辛苦是為了什么,五次三番地勸我放棄。但我一直是拒絕的。既然開始選擇了這件事,即使沒有收入、即使諸多弊端,但我還是想把自己的這一點點愛好堅持下去。
由于孩子夜里也要吃奶,我的睡眠愈發成問題。晚上不能睡整覺,早上也就起不來,早餐都來不及吃更別說審稿了。
于是我把審稿的時間稍稍往后調整了一下,最大限度地保證對每位投稿作者的尊重,認真閱讀他們的文章。
但是,事情接踵而來。
年底,公司的事情越來越多,我負責的工作也愈發繁重和緊急。基本已經擠不出時間認真審稿了。于是我向主編反應,主編也表示了理解,讓我自己和我時段的助理協商,幫我審稿。可是自己的事兒怎么好麻煩人家呢?
于是我繼續堅持著,也就迎來了我國人民最喜愛的傳統佳節——春節。審稿壓力的爆發點。
春節,也許是每逢佳節倍思親,或者是“越熱鬧越孤單”,作者們的投稿一下子激增了很多。加上春節編輯們本身也有安排,專題的稿子就越堆越多。
大家如果常常投稿的話,應該會注意到投稿時每個專題下面都有一個“平均審核時間”。為了讓這個時間不要太長,我也盡量在沒有wifi,手機超卡的情況下盡可能多的審稿,包括自己時段和附近時段的。
但,人非圣賢。
我突然想:“主編為什么不用審稿呢?”
雖然蹦出了這個念頭,但很快就在忙碌中被淡忘了。春節結束,用電腦檢查了一遍漏掉的稿子,迅速完結了這個關卡。
然而第二天,也就是初八的早上,一萬年不審稿的主編突然上線開始發難,說我的時段已經結束半小時,為什么還沒審稿。
揉著惺忪的睡眼,放下正在哭鬧的孩子,我徹底發作了。
作為一個人,一個心智發育成熟、智力完善的成年人,一個管理者,一個專題的主編。
這不是一個成熟的做法,也不是一個該有的行為。
我在編輯群里直白地表達了我的不滿,卻被這名叫做“蘇羽”的主編同志在沒有任何回應的情況下直接移出了群聊并刪除了好友。還取消了我在他自建的專題精選文章的子專題的審稿權限。
好的,我不干了。
讓你滿意。
我依舊喜歡簡書,依然會使用這個平臺創作,但我也為這么好的專題遇到了這樣一位“主編”而感到悲哀。
今天,我結束了我的簡書“旅行·在路上”專題審稿生涯,但我問心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