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這本書結個尾吧,其實昨天就已經看完。按捺不住,盡管算不上走馬觀花,也算不上逐字逐句,一天半看完了。我也不知道要怎么評價這本書,或許是理解層太淺,或許是我一開始就是奔著韓新月和楚雁潮的愛情而來,所以我接下來想講的就是這段凄美的愛情。
有一個問題被提出來說,“楚雁潮那時候是不是應該和新月表達愛意?他對新月的愛是否有同情的成分?如果同情多于愛,那是不應該跟新月說的”。是的,的確,如果同情多于愛的話,那這段感情更多的是一個健康的人對一個身患絕癥的病人的同情憐憫,是老師對痛失青年才俊的惋惜,是一個生命挽救另一個生命做出的自我犧牲,而不是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之間產生的正常的愛情。可是,楚雁潮是同情新月嗎?還是真的就是純真的愛新月?不能否認,愛的成分里面同時也夾雜了同情。就是新月的同學,父母,朋友,換做任何一個健康的人對一個病人都會同情,正常人都會有對弱者的同情心。可是,我覺得同情沒有超過愛,楚雁潮是那樣的純真,熾熱,勇敢,不顧一切的愛著新月。在命運的魔爪沒伸向那個鮮活美麗的生命時,理智時時壓抑著他的感情。(第十二章摘得)當他得知新月患病,知道無力挽回新月時,楚雁潮卻義無反顧地將自己的一腔熱血和那顆赤誠的心全部交給了新月。(盡管作者在描寫楚雁潮告白時缺少點鋪墊,顯得有點突兀。但是讀到這里的時候,我反而是欣賞楚雁潮的。再沉穩的人在面臨真愛面前,應該都是手忙腳亂,沖動而大膽的吧?我反而喜歡這里的直接,勇敢果斷,不留遺憾!)楚雁潮猝不及防的示愛,希望用熾熱的愛情保住新月的青春和生命。如果說這也是出于同情的話,那么以前有新聞報導,未婚夫婦在婚前,一方遭遇不測,然另一方不舍不棄,相伴一生。是同情嗎?是愛嗎?愛會使人沖動,使人勇敢,使人義無反顧。而同情卻不會,不會使一個沉穩的人失去應有的理智與思考。
楚雁潮,他不是華佗,他不能妙手回春。他只是一個老師,一個簡單的男人。他能給與奉獻給新月,傾其所有的只有那株象征生命力的巴西木,那個唱著“梁祝”的留聲機,那個做了手術就能返校的春天的夢。這是他楚雁潮對新月的愛的表達,欺騙她,給她編織美好的夢,是遙遠的,可望不可即的海市蜃樓。雖然海市蜃樓是不堪一擊的陽光下的泡沫,但是對于新月而言,楚雁潮的愛就是歐·亨利筆下的最后一片葉子——那是維系生命的葉子!”我不得不用假設法,如果是出于同情,出于憐憫,這份情感深埋心底,會不會加快死神邁向這個美麗的生命的腳步?縱然結局免不了一死,可是一個人于彌留之際,擁有了一份單純的美好的愛情,遠比赤條條來赤條條處留下遺憾好太多。“最深沉的愛,自有它最樸素的方式”,這就是楚雁潮的表達愛的方式,樸素單純,卻也是深沉真摯。
在第十章中,楚雁潮點評魯迅的的詩《我的失戀》時,有講到魯迅的立意:沒有志同道合為基礎,也就沒有愛情。我猜想這不僅僅是魯迅的立意,也是他楚雁潮對愛情的立意。第六章中原文講述“早在兩個月之前他第一次見到新月的時候,她就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的心頭就悄然略過了某種東西,只不過不可捉摸”。第一次的見面,新月的性情的靦腆和對英語英語的自信給楚雁潮留下來深刻的印象。之后新月告訴他,她喜歡文學,將來打算做文學方面的翻譯。“啊,楚雁潮的心中又是一動。”原文用了一個“又”字,如果說第一面的交談使之一動,那志趣方面的志同道合則又引發楚雁潮的內心拷問,那份捉摸不透的略過心頭的是什么?是男女之間相互的吸引嗎?是一個靈魂與另一個靈魂的產生的共鳴嗎?這個愛情的種子就此落地,只不過還未生根發芽。后來新月命運的轉折就是這個愛情種子的催化劑,使它萌發壯大,赤裸裸地展現在世人面前。就像那巴西木,沒發芽之前只是一個毫無生氣的仿佛沉睡的木樁,一旦被喚起,就會展現其驚人的生命力。這就是生命的力量,這就是愛情的力量!
在面對眾人對這份感情的拷問面前,楚雁潮對謝秋思的回答是“愛情當然是每個人的權利,但它很神圣,絕不可濫用!爛施情感,必然葬送了最純真、最珍貴的愛情!”(楚是理智的,他清楚地明白這份情感的性質);在他最愛的新月都在質疑這是愛還是同情的時候,楚訓斥她“不要用‘自我犧牲’這樣的辭藻來貶低我,我們都不是祭壇上的羔羊,我們付出了愛,也得到了愛,愛得深沉,愛得強烈,愛得長久這就是一切!”(是同情還是真愛,一目了然)在韓太太面前,他的回答是“在我的眼里,新月是最好的姑娘、完美無缺的人,而不是一個可憐的病人!我早就在愛著她,他也在愛著我,如果不是因為她的病,我決不會過早地向她表露這種感情”(示愛只是時間的問題,時間但流轉,但愛就在心里,不增不減)。“只有謊言才拼命鼓吹,唯恐別人不相信”,楚對新月是同情還是愛情,在一連串的質疑拷問面前,不但揭示了真相,而且加深了這份愛情的厚度,堅不可摧!
”新月卻在扳著指頭,計算著未來的日子:“還有五年!我今年夏天就十九歲了,畢業的時候,二十四歲;可是,您也要等五年呢,那時候,您’三十而立’都過了,這是不是等得太久了?”“不”,楚雁潮喃喃地說,眼睛中閃爍強烈地信念,“我決心等下去,不要怕五年太久,我可以等你十年,二十年……我交給你的,是整個生命!我們永遠在一起,永遠不分開!”此處的對白讓我想起《山楂樹之戀》老三說會等靜秋一年零一個月,會等她到25歲,會等她一輩子。《邊城》里翠翠也再也沒等來儺送。“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等到春天,就可以做手術,就可以重返校園了”,那個美好的明天和春天再也不會到來。故事的悲劇無法逆轉,或許悲劇帶給讀者更多的思考與感嘆。
《穆斯林的葬禮》備受爭議,褒貶不一。但有價值的作品才會引起爭議。就我而言,與價值的作品,不一定需要去啟迪讀者,引發思考討論才是價值所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