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告白》是伍綺詩寫得一篇關于一個中國人在美國的一些事情,讀完全書,再看作者的身份--華裔,作者的筆名--伍綺詩(諧音無歧視),或許一切在故事還沒有開始,作者就告訴了我們她想聊一些什么。
貫穿全文的是一個小女孩在離家不遠的湖泊中溺水的故事,而牽動我的卻是屬于她的矛盾。
因為她的母親最希望與眾不同,她父親卻想要融入人群,而這兩件事情都是不可能的。
詹姆斯是一個移民的中國人,他固然是優秀,但他與一切格格不入。在哈佛實習教學的時候,他孤僻,自卑,無法很好的融入到社會這個大環境中。可愛的是,這時候在他的課堂出現了一個閃著光的少女瑪麗琳,他們在一起了,并且后來有了三個孩子。可瑪麗琳是一個怎樣的人呢?她成長于單親家庭,她的母親一直教導她如何做一個優秀的家庭主婦,而她卻一直夢想著成為一個與眾不同,令人尊敬的女醫生。
顯然,他們倆都沒有達成自己的夢想。詹姆斯去了一個不知名的大學,并且可笑得講授著關于美國文化的課程,他依然對一切都感到自卑。瑪麗琳還未畢業卻懷了孕,便休學生育了孩子,陷入無盡的家庭瑣事。當母親去世后,她幡然醒悟,這根本就不是她想要的生活,她離開去繼續完成學業,但最終還是失敗了。當他們倆生活都遭受了如此的不順意,選擇妥協,他們便期待著他們的孩子不能像他們倆一樣。
莉迪亞自己----她是全家人的宇宙中心,盡管她不愿意成為這個中心----每天都擔負著團結全家的重任,被迫承載父母的夢想,壓抑著心底不斷涌起的苦澀泡沫。
可惜的是這個宇宙中心,因為她過于懂事了,害怕家庭支離破碎,于是選擇順從。母親告訴她要好好學習,她看著不屬于她這個年紀的深奧書籍,卻怎么也弄不懂。父親告訴她要多交朋友,所以她不得不拿著話筒假裝跟人聊天。所以,她永遠沒有得到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日禮物,而更重要的是,由于父母對她無所不至的愛,引發內斯對她的排斥,讓莉迪亞失去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對于每一個作用力,都有一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一個向上,一個向下。一個得到,另一個失去。一個逃離,另一個受困,永遠受困。
如果說莉迪亞是受困的那一個,那么內斯就是選擇逃離的那一個。雖然也期待著其它學校的通知書,可內斯接到哈佛的通知書時,仍然是開心得不得了,因為他終于可以離開了。可是莉迪亞卻受不了了,她知道內斯討厭杰克,她期待著通過她與杰克的交往能夠激起內斯的沖動,像以前一樣對杰克說離我妹妹遠一點,最后莉迪亞失敗了。杰克不僅拒絕了她,并說明自己并不討厭內斯,反而是喜歡的,與莉迪亞交往也只是因為她是內斯的妹妹,這對她無疑來說巨大打擊。她與一切格格不入,更無人訴說。
可當最后她想明白了,她要告訴母親她物理不及格,也不想成為醫生。她要把項鏈和書還給父親,并且再也不假裝打電話。她要告訴內斯,他走了也沒有關系。一切都來不及了,她并不會游泳,只會踢水,而這個時候并沒有人更夠托住她的身體。
父母越是關注你,對你的期望就越高,他們的關心像雪一樣不斷落在你的身上,最終把你壓垮。
文中所反映的問題,是第一代移民者的不易,更是對父母的警示。可是無論這種文章有多少,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有多少,我們的父母依然是繼續竭盡全力地為孩子付出無盡的愛。我們無法從道德水平去評判誰對誰錯,但不得不承認有的時候父母的愛就像牢籠一樣,無法抵抗地將我們困住了。特別是,當我們隨著年齡的增長或者經歷過不順利的家庭,我們就會有越強的心理暗示,父母希望我怎樣,我應該怎樣父母才不會擔心,而并不會去關心這是不是我真正喜歡并且想做的事情,總覺得自己不應該再任性。
沒有一個人是一座孤島。在家庭關系中,我們更應該注意到這一點,有效的溝通能夠解決很多的問題與煩惱。這也是文章中,唯一值得慶幸的,因為莉迪亞的死,讓所有人都陷入了不同的悲傷中,詹姆斯與瑪麗琳大吵一架,說清楚各自心中壓抑已久的情緒,漢娜也表現出自己對這個家庭的愛,獲得關注。從這個角度看,莉迪亞確實是促進了家庭的交流,但這個代價實在是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