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注:“泰”也作“太”,“得”也作“德”,見《論語集釋》。
先講一下歷史故事,泰伯是什么人?
大家知道周王朝早期的先祖叫大王,這個大王有三個兒子,老大叫泰伯,在古語當中,泰山的泰經常和太是相通的,所以泰伯也叫做大伯,他是老大,然后老二叫仲雍,然后老三叫做姬力。姬力生下來一個孩子叫姬昌,就是周文王,所以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這種因為孫子而傳位給兒子的這種習慣,你比如說康熙傳位給了乾隆,他希望傳位給乾隆,所以他把位子傳給雍正。這就是因為孫子表現很優(yōu)秀。
這個大王就是喜歡姬昌,所以就有這個意思,希望能夠把位子傳給老三,你知道老大和老二按理說在繼承的序位上應該更優(yōu)先,但是泰伯和仲雍兩個人叫斷發(fā)紋身,在古代把自己的頭發(fā)剪短,披頭散發(fā),然后在身上再刺上那種刺青,就是代表著我決定成為一個野蠻人,因為除了這些有文化的中原地帶之外,其他的地方叫野蠻人,他們就跑到荊蠻之地去當野人去了。
三以天下讓:
曾經有三次他能夠當王的機會,但是他三次全部都推辭掉了。所以這句話的意思說泰伯,孔子在感慨泰伯,說這個人他的德性真是到了極致,其可謂至德也已真的是非常好,為什么?三以天下讓:三次把天下讓給其他人。
民無得而稱焉:
這個民無得而稱焉的說法,在論語當中會有很多次出現,基本上他的意思就是說,老百姓沒話來表揚他,好到沒話說,但是有時候也會是壞到沒話說,就總之民無得而稱焉。
就是老百姓找不到合適的詞語來描述它。在這個里邊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讓這個字。
為什么泰伯,就是做了禮讓的動作,讓孔子這么大的贊譽?
因為禮的核心其實就是讓。
你知道人類從動物然后慢慢的進化到了有社群,成為了人類,有了族群的概念,這個時候你發(fā)現動物吃飯的時候就是爭,就大家誰能夠努力的爭到最前面,誰就多吃。
力量大的人吃的多,力量少的人吃得少。所以慢慢的要規(guī)范掉大家都在爭的這種局面,才能夠形成文化,形成統(tǒng)一,形成一個力量。
大家如果聽過我們講人類簡史的話,你就知道說是因為有了想象力,創(chuàng)造出了圖騰,有了文化,人類才能夠打敗那些虎豹豺狼。所以人類有禮這件事是非常有它的實用性。而禮的核心,就是我們懂得要讓,所以對于夫子來講,不爭是一種美德。
這個書中也曾經提到說如果一個人不爭的話,他會不會什么都得不到,對吧?這是我們現代人經常擔心的事情。
但是你發(fā)現孔夫子并沒有什么都得不到,孔夫子得到了相當多的東西,然后別人就問這個子貢,說為什么孔夫子能得到那么多東西,不是說夫子不爭嗎?
自貢說:孔夫子“溫良恭儉讓”得以得之。
我是用溫良恭儉讓這樣的原則,我依然能得到很多東西。大家都聽不明白了,說你到底是得還是不得?
如果真的做一個有智慧的人,真的做一個好人,你應該相信人生中的隨機性。
在你的人生當中引入隨機性的概念,你不用跟別人整天爭。
很多人在眼前的事情上爭的頭破血流,是因為她大腦當中有一個執(zhí)念是說,如果這件事情不按我想象的方式發(fā)展,我就算是輸了。
如果我這次高考我沒有考上,我這輩子就是一個失敗者,對吧?
他總覺得只有按照自己的規(guī)劃的方向去發(fā)展,這個才叫做勝利,才叫做確認。
但實際上如果在你的人生當中引入一些隨機性,你能夠擁抱不同,隨著命運把你拋灑在這個世界的各個地方,你就地能夠立刻爭取變得更好,這其實才是人生進步最快的算法,在計算機里邊叫做爬山算法,大家有興趣的話去研究一下什么叫爬山算法,爬山算法才能夠幫我們最快的找到人生的最高點。
所以擁抱不確定性才使得我們能夠坦然的不爭。沒什么好爭的,但是我努力的做好我眼前該做的事,我依然可以做出一番成就來!
所以,禮讓不是一件可怕的,禮讓是一件效率很高的是禮讓,也是讓這個社會能夠良好運轉的事,所以現在大家知道為什么孔子對于泰伯的這個三以天下讓如此的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