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的朱日和沙場點兵,氣勢磅礴,看的人熱血沸騰,36個方隊梯隊受閱,近一半裝備首次亮相。①
兵器,歷來是閱兵式的重頭戲,它更多的是一種軍事威懾,因為兵器水準無論古今中外通常都是當時社會生產力最突出的標志,無論是最普遍的制式裝備和最頂尖的高科技武器,都是集全國最優秀的人才、最先進的科技、花費巨大的財力和物資堆積起來的,正因為如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文字、建筑和兵器列為人類文明史發展的三大基本要素。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我國一些冷兵器以及冷兵器向熱兵器的轉變。
冷兵器一般經過了石制、青銅和鐵制時期,當然后來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發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一聲怒吼之后,②總有一些人想要試試“皇帝輪流做”的滋味,有些人確實成功了,不僅“輪流做”了,而且不可避免的“被輪流做”了,于是乎,有一些農具也成功轉型為兵器了,比如叉、斧、鈀、鏟等。
中國人好搞一些形而上的東西,比如“天人感應”之類的,而中國歷史的改朝換代又離不開兵器,鑒于兵器在歷史中的重大作用,也必須有些神秘的東西去附會它,冷兵器的器靈睚眥就是一例,③龍生九子,九子不同,睚眥就是龍的九個兒子之一,古人希望睚眥能驅妖辟邪,為自己逢兇化吉,
當然我不是去批判它,這從側面反應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沒有深厚的歷史底蘊是搞不出來這些東西的,你看,干將莫邪舍身鑄劍,專諸以魚腸劍刺王僚,能留下很多值得我們思考的東西,
中國的古代兵器制造在世界上一直居于領先地位,不信你看中國古代的長戈長矛,動不動就三四米的,再看看同時期的外國戰爭,作戰時兵器都很短的,④為什么,一長就容易斷,是因為他們沒掌握我們這么先進的冶鐵煉鋼技術。
提到冷兵器繞不過的一件兵器是劍,被稱為兵器中的王者,事實上劍在古代戰爭中尤其是大規模作戰時并沒有多大的實戰作用,很多時候它只是一個裝飾性的存在,擺擺門面而已,武俠小說中,一般都是單人對決,你可以說“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假想對手是不穿鎧甲的,
但是到了戰場上,士兵們都穿鎧甲,劍的實戰能力大大削弱,還不如一把刀好用。
但事無絕對,在戰場上劍擔任主角還遠在春秋時期,在勾踐和夫差在吳越爭霸的時候,劍起到了關鍵的作用,這是因為吳越這個地方水網縱橫,山巒起伏,作戰方式主要以步兵的近身格斗為主,劍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成了作戰首選。
其實不光是劍,青龍偃月刀、丈八蛇矛、方天畫戟等一系列出自《三國》《水滸》里面的東西,在正規戰爭里也不受待見,
一直以來,兵器就屬于奇技淫巧的范疇,在正史里面,許多戰爭場面記錄的波瀾壯闊、場面宏大,時間、地點、雙方兵力、戰斗過程甚至是謀略都有了,就是不提靠什么兵器打贏戰斗的。
兵書《孫子兵法》一共十三篇,始計(廟算),作戰,謀攻,軍形,虛實,兵勢,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用間,就是沒有兵器。
明朝的抗倭名將俞大猷倒是曾經寫過一本《劍經》,⑤但雖然名字里面有個劍字,實則為棍,據說是他曾經造訪少林寺,帶走了少林寺的武僧,編為僧兵,再將少林武僧常用的木棍改為鐵棍之后,與日本刀的對戰取得明顯優勢,可謂是俞軍的王牌軍。
還有一種比較傳奇的兵器是“麻札刀”,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但是提到岳家軍大破“拐子馬”時,大家可能會想起來,沒錯,大破“拐子馬”的正是這種兵器,類似的故事還有《水滸傳》中“金槍手”徐寧鉤鐮槍大破連環馬。
但也僅僅是故事而已,放到生活中就不現實了,岳飛并沒有大破“拐子馬”,來看看他的戰術,“飛戒步卒以麻札刀入陣,勿仰視,第斫馬足”的戰術,根本就不是用于對付“拐子馬”的,而是典型的對付“輕騎兵”的作戰方式。
如果面對的是“重騎兵”,這一招就沒那么管用了,中國軍事史上的騎兵建制,始于戰國時期“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真正將重騎兵發揚光大的正是女真人。
而且,在此前的順昌保衛戰時,這只重騎兵被劉锜的“八字軍”全殲了,根本用不著岳飛來出手。
類似歷史事實混亂的事還有赤壁之戰,曹操再怎么傻也不會將戰船連在一起讓別人燒,更何況,火燒赤壁一定程度上來講就是一場騙局,首先,無論是從《三國志?曹操傳》還是《三國志?劉備傳》來看,赤壁之戰的交戰雙方是曹操和劉備,東吳并沒有參與進來多少,他們兩人都沒有提“火燒赤壁”,就剩下東吳那邊自娛自樂寫“火燒赤壁,船去如飛。”,
不料正是這句“船去如飛”出賣了他們,據中科院歷史學者研究,發生赤壁之戰的長江流域水流湍急,吳蜀聯軍在逆風逆水的情況下不可能做到“船去如飛”,⑥
當然有人可能反駁到,一般情況下是不太可能,但是諸葛亮不是借了東風嗎?
風速大于水流的情況下是有可能火燒赤壁的,畢竟帆船在有風的時候速度挺快的,問題是,在當時那樣水流湍急的情況下,得需要多大的風才能后順風逆水的去燒曹操的船,
如果還是有人反駁,你就肯定沒有暴風來提供如此強大的驅動力?
好吧,事實上,在三國時期,還沒有帆船,那個時候以木筏為主,帆船是到了東晉之后才有的東西。
東吳這樣宣傳,是為了他的政治目的,其中一個是荊州,有這樣一個歇后語: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
事實上,荊州可是劉備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想用合理的手段侵占荊州,這是東吳的其中一個目的,其他的在這里不細說。
“火燒赤壁”這樣的事但是真實發生過,不過主角不是曹操和劉備,而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和陳友諒,地點也不在赤壁,而在鄱陽湖,⑦
朱元璋以《三國演義》里火燒赤壁幾乎一樣的情節燒掉了陳友諒的船隊,就此成就霸業,不過和曹操不同的是,曹操赤壁之戰失敗了,還能向后退,雖然敗走華容道,但還有東山再起的資本,陳友諒的鄱陽湖可是封閉的,無路可逃,從而成就了朱元璋一段霸業。
為何朱元璋火燒陳友諒于鄱陽湖的過程和小說《三國演義》里“火燒赤壁”的情節基本相似?
那是因為《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生活在元末之際,當初投筆從戎,參加了這場戰役,后來又改了幾個人名,將這場戰役的情節填到了自己小說《三國演義》“赤壁之戰”里,
最后,那一次參加“鄱陽湖之戰”的,還有施耐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