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九月,我的孩子們步入了中年級。對于中年級的孩子而言,學習的對象意味著更加明確,學習的道路也會更加廣闊。那么什么才是真正地學習呢?百度詞條給出了這樣的解釋:學習是指通過閱讀、聽講、研究、觀察、理解、探索、實驗、實踐等手段獲得知識或技能的過程,是一種使個體可以得到持續變化(知識和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與價值的改善和升華)的行為方式。我認為它的解釋并不全面,至少忽略了最重要的部分,那就是學習的個體,即我們的孩子。一個孩子坐在教室里,可以閱讀、聽講、研究、觀察……但這一切如果不能使孩子的內心激動、充滿渴盼與激情,而只是任務性地執行,那還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
為什么我會有這樣的思考呢?源于周末作業。開學第一周的作業并不復雜,仿寫金子美玲的一首小詩,仿寫的部分難度系數并不高,于是我要求為之配畫。在我收到的幾十份作業里,所有的孩子都完成了詩歌,配畫部分明顯存在著敷衍。其中的原因大概有幾點:1、認為配畫部分并不重要,因此為節約時間而草草完成;2、不太喜歡畫畫,于是簡單幾筆結束;3、這就是一份作業,完成即可,無關質量;4、對于內容,找不到適當的配畫方式。雖然在理智上我理解這些孩子的心理,可是每每想到一年級我們創作的小書,我就覺得這不是可以通過理解就能解釋過去的。歸根結底,在于對待學習的態度上。
這是我收到的一份作品!注意是作品,而不是作業。我們暫且忽略其內容,就從構圖、色彩以及圖案來看,都是經過思考的。而一份作業,經過了思考的這個過程,最終呈現出來,無論結果如何,都可以堪稱作品!這個過程就是我們最想看到的學習的過程!這只是一個案例,其實現實的情況并不悲觀。自我們升入三年級以來,雖然只有一周多的時間,但是大家的時間意識已經明顯的變化。飯后,絕大多數孩子回到教室安靜地閱讀或者習字,都在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當然,這只是放手的第一步。我們以后的閱讀以及周末的作業都需要逐步放手,讓孩子們暴露出自己的問題,我們才能想辦法去解決它。學科知識的掌握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關注參與學習的人,是懷著怎樣的心境來面對學習的。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那么以后的學習才能真正地開始!
本周孩子們已經逐步地開始了自主閱讀,周末也將開啟自主作業。同時孩子們需要學會在某些時刻向父母求助,以幫助自己更好地完成學習。最終的學習者是我們的孩子,我們需要放手,讓他們走自己的路。前進的路上并不平坦,會跌倒、會遇挫,經歷這些的孩子,才能真正地品嘗學習的喜悅與滋味。
我們在時空的隧道里穿行,即使不能轉身,我們也會在下一步更穩健地邁出,讓更加卓越的自己去擁抱這個美麗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