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面試我獲得了一些啟發,主要在思維模式上,我嘗試對自己進行批判性思考,總結了一些“思維公式”,希望能給讀者帶來啟發。
一.?當斷則斷
過去這一份工作時間不長,這也是我職場生涯中的失敗點,我這一年幾乎就沒做成什么事,這真是我的失敗之處。
原因有三:
1. 我以為堅持是好的
的確,堅持在大部分情況下是好的,老實也是。
但是并不是任何時候都適用。
在經濟學中我學到了因時制宜,每個概念每樣工具都有它能用和不能用的時候,如果我們不分時宜去適用,有時會適得其反。
就像我們在面試找公司的時候,我們身為應聘者,前程除了靠自己,大部分還得仰仗公司。如果公司有一個大平臺,給你鍍金,給你足夠的發展空間和自由度,加上靠譜的產品和團隊,那簡直是要上天。
但現實往往沒有那么如意,這么好的條件也輪不上我們這些“三無人員”,無學歷、無背景、無亮點。
先不說平臺和空間,假如產品和團隊靠譜也是能做起來的,如果這兩方面條件都無法具備,那堅持只會讓自己越陷越深,這是我的親身經歷。
2. 過分強調堅持背后的軟弱
我如此強調堅持,其實是和我的性格有關系。
過去,我在做一件事的時候,幾乎無論任何事,我都是“點到為止”。如果是高手比武切磋,這還能理解。但我一個半桶水的人,還那么講究“安全性”,凡事都愛留意余地,這就有點太“娘們”了。
這是我根深蒂固的性格,可以追溯到小時候的家庭環境,但在這里就不扯那么遠了。
我為了改掉這個毛病,忍住陣陣強烈的不適感,強迫自己堅持,咬牙堅持,幾乎每天都在做自己的思想工作,就是為了看看自己到底能做到什么程度。其實最后交的答卷還挺滿意,例如上家公司,我沒有因為產品和方向不清晰,有“大問題”而選擇離職。我沒有因為老板說不通而選擇撤退,我也沒有因為3個月發不出工資而選擇離開。我最后堅持下來,正面對抗,最后很多關卡我都闖過了。但后來也是止步在團隊上。
3. 缺乏耐心,追求短期利益
人嘛,基本上都有一個通用的毛病,那就是追求短期利益,忽視長期利益。
例如炒股票,很多人視為投機行為,而不是投資。以主流思想來講,股票應該屬于長期投資,看準公司的未來成長價值。但大部分人來說,也就是行業內稱的散戶,或者更形象點稱為“韭菜”,屬于被收割的那種。
他們就特別關注短期的走向,例如聽到某某人說這只股票會長,每天研究K線覺得這只未來會長,或者看到漲跌心理波動就非常大。
我曾經也是韭菜的一員,但現在已經脫離苦海了,自認為沒那個能力識別企業的長期價值。但是我很明白韭菜的投資心理,就是投機和賭博,做短期投資。
這其實也是我的一個性格問題,太關注短期利益,這可能也是導致了我缺乏耐心,急功近利。
一般來說追求短期利益的人,都會缺乏安全感,所以做事就會習慣性有所保留,有底線。所以一個性格問題,可能就會引發很多延伸問題。
二.?切換角度的能力
做事做人,有時候就應該跳出自己的視角,換一個角度來思考問題,這樣的解決方案會更加立體。
還是拿我自己來講,找工作已經2個多月了,依然沒什么進展。我也會焦慮,但目前我做出的解決方案是安撫自己,繼續堅持,并且保持正常的生活與學習節奏。這樣的解決方案的確是沒什么問題,但又好像缺了什么。
缺少新的可能性。
我明知道現在的形式并不好找工作,如果我不嘗試從其他維度去解決問題,那么對未來結果的不可預知性太大了。為何我不嘗試增加自己的成功幾率呢?
在面試運營的這個環境下,我可以做的是新增招聘渠道、修改簡歷。但如果我把思維“跳上”一層,從找工作這個維度去思考,那我一定得著運營這工作嗎?
不一定,我可以根據自己的職場經歷和特長定位出第二職業和第三職業。
這就是跳出原來視角,從外圈觀察世界的能力。
為了可以更標準地產出答案,我總結出了一個公式定律。
為了防止自己思維被禁錮,遇到問題時我們得思考一個問題:
“真的只能這樣嗎,還有沒有別的方式?”
例如做運營:真的只有這個職業嗎,我能不能做其他的?
例如面試渠道:真的只有前程嗎,還有沒有別的渠道?
遇事的時候多想想“還有嗎”和“為什么”,能讓我們的思維更加縝密。
三.?看透對方需求的能力
其實也就是切換視角的能力,只不過剛剛講的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而這次是站在別人的角度。
我們做簡歷的時候,其實很忌諱“只談假大空的理論”,就是羅列一堆類似工作職責,但是不給出具體數據。
我們做這個東西,就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但是羅列工作職責,能夠證明了嗎?
顯然還沒有,有結果有數據,才能說明問題。
而我就犯了這個錯誤。
這顯然就沒有站在用人單位去思考問題。用人單位想要找一個能夠滿足自己崗位要求的人,那如何評判一個人是否有能力勝任呢?
那就要看他的過往經歷是否與崗位職責匹配,過往的做過類似的事情,并且有比較成功的數據,那就是大概可以證明這個人有這個能力可以勝任。
所以要用結果來證明。
為讓理清楚雙方的需求關系,我們用流程化的方式重新梳理。
我的需求:寫簡歷——找工作
企業需求:招人——看簡歷
簡歷成為了我們雙方的媒介與橋梁,假如我是弱勢的一方,那么我就應該盡力做好我自己的部分,就是簡歷,讓更多的企業能從簡歷里接收到我傳遞的信號——這個人很合適。
所以我就需要根據企業的需求去修改簡歷,例如過往經驗,需要的能力,以及學歷背景等。到這里就需要去印證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要用到數據結果來證明自己真的有這個能力。
反過來如果企業是弱勢方,他們會主動尋找人才,簡歷的要求就沒那么嚴。但還是把簡歷做好吧,起碼能給企業留下一個好印象。
因為發現了自己很多問題,看到了與他人的差距,我“惱羞成怒”,不是對別人的憤怒,而是對自己。但我假裝是對外界的憤怒,希望通過這個方法,讓自己打雞血,奮起直追。
美其言也:“今日你看不起我,日后我讓你高攀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