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不是也想成為自律達人,自己管好自己,往正確的方向一路走下去,讓自律把我們變成為更好的自己。
如果有方法不用靠意志力去硬撐,一改之前的自律習慣,讓我們來翻開這本書,一探究竟。
作者是如何從“空想專家”迅速變成自律達人,而隨之不斷提高的不僅僅是收入,還有日漸強大的內心。
一、為什么我們總是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
? 在你過往失敗的關于自律的經歷中,是不是有這樣的場景:每當我們想要改變的是時候,拿出一張紙和筆,豪情壯志地立誓要通過這樣一份計劃表,改變自己的命運。在寫下的時候,我們仿佛覺得改變自己的實現就在眼前。然而,理想總是豐滿的,現實卻很骨感。
在實施的過程中,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挑戰和誘惑。當無法按計劃執行,進而帶來挫敗感,最后的結果大多數是那份宏偉的計劃就被塵封在過去的那一刻心血來潮。
? 那么,怎么辦呢?書中告訴我們需要徹底拋棄過去“任務重,目標大,要求多,時間短”的執行法則。不得不承認,用力猛往往很難走得長遠。換一種全新的模式,或許自律并沒有你想象的那么難。
?
二、學會了解自己,才能知已知彼
? 從醫學的角度,分析自律的源由。現代醫學證明,人的自控來源于大腦的前額葉皮質,它正好位于額頭和眼睛的后方。
大腦中除了負責自控的前額葉皮質外,還有一個區域叫基底神經節,它是大腦皮質下一大塊灰質的總稱,位于大腦白質內部。它的作用是儲存感覺信息,以此來指導運動、學習等。
人的每一次行為都會被大腦中的神經元所記錄,該行為被不斷重復后,基底神經節將其存儲并形成模式。
杜克大學在2006年發布的研究報告表明:人們每天有超過40%的行為是源于自身的習慣。
習慣養成的核心是自律,有目的地去養成好習慣。習慣一旦養成,就不需要刻意為之。就像你每天起床,一定是習慣先刷牙洗臉后再喝水一樣。
弗朗西斯-培根說: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 習慣養成的秘訣在于:重跨度,輕強度。
三、科學的方法,或許比靠意志力的硬撐更有效果
? 自控系統運轉時需要“耗電”,而意志力就是它的“電源”。
? ? 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羅伊-F.鮑邁斯特提出了“自我損耗”的概念,并以此來描述人們對自己的思維、感受和行為的調節能力減弱的過程。
美國權威心理自助機構研究發現引起自我損耗有五個重要因素:努力程度、感知難度、消極情緒、主觀疲勞、血糖水平。
學會高質量的放松和休息,不要總是有意無意給自己施加壓力,要懂得主動放松和休息。有質量的休息和放松,不會局限于時間的長短。
學會冥想,真正的休息是身體和心理都在同時進行。
人的專注力是有限的,利用番茄時間工作法,排除一切干擾,在固定的時間里專心去做好一件事,這樣的效果會比你一直要求自己不停止的學習和工作更好。
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證明期待、預言或暗示都會影響人的行為,以使自身的表現、所處的情景等適應這一期待、預言或暗示。
羅森塔爾效應的重要性不僅在于它是教育心理學里的重要理論,它更向我們揭示一個道理:期望、影響、預言和暗示等心理作用是有著實實在在的景響力的,它會影響個人的發展,最終通過自我暗示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我們的行為和發揮。通俗一點講,就是你相信什么,就可能得到什么。
“0+1+N行動法”,攻克懶惰的秘訣。指的是你在確定了想要養成的習慣或需要完成的任務后,向前邁出一步即可,走完一步后再決定是否繼續走下去。不愿意的話就停止不走,愿意的話則繼續再走一步。只要你不放棄,行動比完美更有效。
自律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目標要逐漸放大,從攻克一個個小目標開始,只要你不放棄,終究會成為你想成為的人。
在沒實現目標之前,你要堅定地學會相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