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愉悅媽媽,專注力是每個家長都關心的話題,常常聽到有家長抱怨孩子做事不專注,懷疑孩子有“多動癥”,而99%的家長判斷是錯誤的,做家長絕對是個技術活兒!不學怎么跟得上孩子的成長。
那什么專注力呢,簡單來說就是孩子的心理活動對外界事物的好奇心,或者說,好奇心能集中多長時間的能力。
好的專注力是孩子學習知識和技能的基礎,0~3歲是專注力養成的關鍵時期,4~6歲,是專注力培養的關鍵期,7歲以上,是專注力發展的調整期,每個孩子的特點又不盡相同。
一、專注力分類:分為有意注意與無意注意。
無意注意,又叫不隨意注意,指既沒有預定的目標,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
比如,孩子正在吃飯,突然窗外有人大喊,孩子會不由自主的扭頭去看,這就是無意注意,無意注意是被動的,是對環境變化的一個應答反應,6歲前的孩子,大多是無意注意,但是,無意注意,也有持續時間長短的問題。
1~2歲孩子大約專注時間在5~10分鐘左右。三歲左右的孩子大約在15~20分鐘左右,不要輕易的給孩子貼上"專注力太差"的標簽。
有意注意是指有預定的目標,需要一定意志努力,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形式。
比如,孩子正在聽課,外面突然有歌聲傳來,開始孩子會對歌聲產生無意注意,但是為了繼續聽課,把注意力會主動轉移到聽課上。
當孩子上學后,也就是6歲以后,基本上需要的都是有意注意,但6歲以后,甚至上了初中再去關注孩子,有意注意的發展,就有了亡羊補牢的意思。
那專注力的訓練有意義嗎?有,但在關鍵期內的培養,更事半功倍。
二、專注力與五感密切相關,五感是指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
生活環境會對五感發育起到輔助和幫助的作用,生活環境還有另外一部分會給孩子設下阻礙,造成孩子五感發育有不足和失調的部分。
這5種感覺對于專注力都有影響,而且最明顯的是聽知覺和視知覺,因為孩子在聽課的時候用的主要是聽覺。看書,寫字主要用視覺。而理解力又與觸覺有關,記憶力與五感,視聽嗅味觸都有關。
我們今天主要了解的是專注力的形成和發展,在我們平時的家庭生活中要注意哪些方面,也就是說,輔導各位家長的。
三、注意力兩大功能:
1、選擇性功能。
注意力使心理活動,能夠選擇有意義的,合乎個體需要的,與當前活動相一致的信息,同時排除那些與當前活動無關,甚至起到干擾作用的一些刺激,保證有用的信息更加清晰。注意力就好像是心靈的門戶,讓陽光照進來,把風沙擋在外面。
2、專注力也有監督和調節的作用。
由于注意力能從紛雜的內外刺激中區分出與當前活動有關的信息,所以人能及時覺察到外界的情景,反映出對自身狀態的變化,從而調整心理和行為,合乎當下的活動。
有些學生成績不好,不是因為智力低,而是注意力品質不好,不能很好的監督和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態,這樣就像脫韁的野馬,遠離應該進行的活動,可見注意力是順利進行活動的必要條件。
但是,在生活中,很多孩子對新異刺激沒有反應,或者太容易被干擾。
比如,不能和他人目光對視,不能和父母或他人進行游戲,甚至對他人的喊叫均無反應,這都是注意力的問題,如果不能及時校正,將會影響到孩子學習的表現,還有人際關系。
有注意力缺陷的孩子,有時候會被認為是自閉癥。凡是有注意力缺陷的孩子,都要追溯到三歲前被養育的過程。
有的孩子,沒有養成看人說話的習慣,經常聽一點漏一片,長大后上課時,可能會聽著聽著就關注起老師的衣服來,這是因為小時候媽媽跟孩子說話時沒有眼睛對視的習慣。
孩子小時候會用手捧著媽媽的頭說,媽媽快看我做的……
這時,媽媽應該放下手中的活兒,去看著孩子,跟他交流,或者看著孩子告訴他,媽媽正在做什么,一會兒再看。
沒有眼神的交流,不僅僅是尊重的問題,更有可能是安全感缺乏,有機會再給大家分享高效溝通三要素,停看聽。
從孩子出生開始,跟孩子交流時,就要用眼睛看著他,給予孩子積極的回應,安全感也是一個很大的話題,我們以后再聊。
四、注意力的發展。
三歲前寶寶注意力發展迅速,但很多父母對此并不了解。
0~3個月,孩子喜歡看人臉,喜歡看活動的物體,大人要多和孩子互動,不要把孩子當做什么也不懂的物體。
3~6個月,孩子喜歡看比較有意義的物體,比如,媽媽的臉,喜歡的食物和顏色鮮艷的玩具。這個時期,要有穩定的撫養人多陪伴他,多感知身邊隨手可及的日常物品。
7~12個月,注意力主要體現在抓握東西上,能夠抓住了,抓穩了,并且能夠操作和運動了,這時在安全的前提下,最好能夠提供多一些的手部探索的物品,各種材質均可,比如各種瓶瓶罐罐,用完的化妝品瓶子,礦泉水瓶子,或者到大自然中玩水,沙子,泥土等。
從這時起,不要給孩子太多的玩具,一次只玩一個玩具,其他的都收起來。
我們是不是一次給孩子一大盒子玩具呢?想一想我們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不鬧人,能夠讓我們做一點家務吧?
1~3歲,孩子的有意注意力慢慢形成,對世界的探索更加主動,更有自己的個人意志,這時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多給給孩子營造探索環境的機會和時間,不阻止,不打擾。
另外,這個階段的孩子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語言的運用上,所以一定要跟孩子有語言的交流,對話是最好的方法,多提問孩子為什么?多陪孩子閱讀,多帶孩子見識外面的世界,這些都能簡單而有效的促進孩子注意力的發展。?
總體來說,0~3歲孩子的注意力多是被動的,多由刺激物本身的特點引起的,注意力發展是缺乏目的性,而且有不穩定沒有分配的特點,所以,父母要額外注意以下事項:
1、孩子做一件事情時,很容易受到無關事物的干擾,使原來的任務并不能完成,這個時候,父母千萬不要責怪孩子,只是為孩子提供一個更為單純的探索環境即可。
2、孩子注意力維持時間短,不同年齡段,孩子注意力保持時間,正常范圍是~
1~2歲寶寶,大致在5分鐘左右,2~3歲寶寶可以持續到10分鐘左右,三歲以上的孩子基本上可以維持15分鐘左右。
3、孩子在這個時候基本上是看不到事物背后的聯系以及隱蔽的一些細節,只是注意事物明顯的表面輪廓,所以他們經常找一樣東西時,就在眼皮底下,但是就是看不到,這時家長千萬不要誤以為孩子眼神兒不好,或者批評貶低孩子。
4、三歲以下寶寶,不可能同時注意很多事情,比如寶寶正在搭積木,媽媽叫寶寶吃飯,寶寶可能沒有反應,家長不要誤以為孩子成心和大人對著干,寶寶很可能真的是沒聽到。
所以和孩子交流時,一定要走到他面前,蹲下來,眼睛看著他,保持和他相同的水平,耐心的看著他。當寶寶覺察到周圍有人時,就會抬起頭來看大人,這時再去和孩子交流。
3~6歲孩子注意力發展的特點:
開始追求完美,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同時也開始有了自己的評價標準,她們對周圍人和環境的變化非常敏感,所以要多帶孩子出去走走,出去感知更大的世界,去融入更大的人群和集體,這樣孩子就會有更多的收獲。
三歲首先要做的就是進入幼兒園,開始有節奏有規律的生活。這會促進孩子注意力的發展,因為入園后的孩子,生活強調規律性,紀律性和時間觀念。
這樣就需要孩子有能力調節和駕馭自己的心理和行為。上課認真聽講,記住上課內容,并能回答回憶出來,按照老師要求完成指定的任務。
愉悅是4周歲入園,在家庭當中,沒有辦法給孩子提供集體的概念,孩子也沒辦法訓練自己的抗干擾能力。
在家庭中,父母需要做的就是進一步提供多樣化的探索環境,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判斷力,讓他們從中尋找,發現并形成對周圍事物和人的看法。
具體陪伴孩子的辦法:
通常需要安排一些有意識,需要孩子有意志力,努力堅持下去才能完成的活動。如:畫畫,下棋,涂色(注意要涂一個完整的畫面或者石膏作品),折紙(跟隨家長一步一步,直到得出一個完整的作品)。
在這些活動中,家長要做的事,指導和支持,千萬不可以替代或者批評孩子,強迫孩子。
大的原則是讓孩子經過努力完成任務,并給予積極回應,讓孩子很有成就感,孩子體驗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而且能給自己帶來快樂,如此孩子的注意力時間會持續的越來越長。
在我兒子愉悅兩歲多的時候的時候,我想給孩子捏幾個小玩偶,順便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可是超輕粘土到他的手里,怎么也捏不成樣子,我就急于讓他知道圓形怎么捏,方形怎么捏,而愉悅的樂趣在于把各色的泥混成臟不拉嘰的,扭七八歪的東西。
由于我不斷的指導,他就好長一段時間不愿意動手,不管做什么都會說:"媽媽來,媽媽來。"如果你的孩子也有不敢嘗試的情況,那你一定要檢查一下,自己是否有過度指導的行為。
最后,非常重要的,就是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樣,一個缺乏耐心的家長,是培養不出專注力很好的孩子的。教育沒有其他,就是做榜樣而已。
6歲以后被稱為學齡期,注意力問題是小學階段父母問及頻率最高的話題。其實,這時孩子的注意力問題并不是突然出現,而是學習的任務和壓力,讓注意力問題凸顯出來。
如果小學生上課,坐不住,老走神,基本會給孩子扣上注意力不集中的帽子,到底是不是這樣呢?參考以下幾點。
1、小學階段低年級,注意力維持在15~20分鐘左右,屬于正常,高年級維持在半個小時左右,而每個孩子會有個體差異,在此范圍內都屬正常,父母不要焦慮,不要用成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
2、對于專注力確實太短的孩子,父母要考慮孩子三歲前的教養方式,可能父母性子急,容易催促孩子,父母要求高,或者控制多,就會傾向于干擾孩子,打斷孩子。
這樣會造成孩子注意力時間短,父母要勇于自查,自省,從自己的教養方式開始改變。
比如,注重培養孩子專注寫作業的習慣,而不是糾正孩子習題的錯誤。注重孩子學習過程中的樂趣,而不是提一大堆高的要求,父母拿著手機玩游戲,讓孩子安心寫作業,是不太可能執行的。
如果發現孩子做作業拖拉,不愛上學,課堂上精力不集中,學習成績不理想,這時,一定要弄清楚,是不是孩子遇到了一些困難。比如不知道如何管理自己的時間,老師課堂上講的內容不理解,這時需要父母和孩子好好溝通,并提供針對性的支持。
另外,孩子不好好寫作業,要了解孩子是否對某一科偏科,或者對某個學科老師有好惡。
此時,父母要做的是幫助孩子收集更多有關科目的有趣素材,用游戲的方式讓孩子產生對這個學科的興趣,或者引導發現老師身上的可取之處和發光點,小學階段學習習慣培養至關重要。
關注孩子的情緒和內心世界,很多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只是心事而已,很多父母是關注孩子的學習,而缺少了對孩子整個人的關注和陪伴,心事不外乎就是缺少學習方法,需要父母的引導和關注,跟同學比較產生心理落差。
自己遇到一些困難,又不知道如何說出口,所以父母要多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多跟孩子談心,給予孩子情感支持,對孩子來說是非常寶貴的。
我們要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是有力量的。
你要相信三個月的孩子,知道什么是吃飽,
相信一歲的孩子會知道什么是危險,
相信兩歲的孩子,會表達自己的需求,
三歲的孩子會講完整的故事,
四歲的孩子,完全會自理,并能夠做到刷碗,掃地這樣的家務。
比如,相信孩子,你敞開了給他吃垃圾食品,他吃的也有限,而總被限制的孩子吃起垃圾食品來會毫無節制,因為孩子吃的不是冰棒,辣條,而是需要你的愛。
你總是嘮嘮叨叨,其實傳遞給孩子的是不信任,不相信他能夠管理好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
最后提醒一下,甜食也會讓孩子專注力不集中,糖傷腎,腎主骨,腎虛個子就長得慢。電子產品一定要少看,一周不要超過半個小時,這時間連一集動畫片都看不完。
這也是我為什么這么關注專注力課程的原因,我家愉悅幾乎控制不了看手機這件事了。和孩子有的玩,就能夠培養專注力了。趁孩子還聽話,我們趕緊找方法,別等大了來不及。
今天講了這么多,我想說的是,專注力是可以培養的,但主要還是家庭的影響,父母打造的環境,態度和言傳身教,都對孩子有巨大的影響,所以父母來學習,理解孩子,孩子愛父母是100%的,而父母愛孩子往往是有條件的。
幼兒園里流傳著一個公式,常說5+2=0。在幼兒園里,5天建立規則心態剛剛調整好,周末兩天在家庭當中就又回到了原樣。
我學習全腦專注力的課程,完全就是為了我家愉悅,相信當家長的心態是一樣的,孩子未來可以不成才,不成家,但一定要幸福,可是一到寫作業學鋼琴看書的時候,就雞飛狗跳的,家長忘了自己的初衷。
有很大的一部分家長從小被管束,長大了被植物或領導限制,有了孩子可終于有個小東西聽我的了,其實就是惡性循環,有關心靈成長的部分,高效溝通的部分,感覺統合的部分,我們以后再慢慢講。
孩子的成長就是連續劇,落下哪一集都不行,我們一起努力,共同成長,家長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
下節課,我們可以提問,提問的標準是
1,孩子的年齡,性別,是家中排行第幾的孩子?
2,主要撫養人是誰?三歲前是否有一周以上母嬰分離,比如戒奶時。
3,遇到哪些關于專注力的問題,具體什么事例讓家長焦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