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比是人類獲取知識非常重要的一種手段。萬物各從其類,人們在不同類屬之間找到相似點,然后可以把關于某一個類屬的知識,遷移到另一類對象上。這是科學研究非常重要的一種方法,也一直被理性主義哲學家們認為是人類獨有的一種能力。
與此同時,類比的方法也會帶來思維謬誤:人們對兩類事物之間的相同點理解過于粗糙,常常會帶來貌似有理,實際謬以千里的結論。
遺憾的是,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接觸的文本中正充滿了類比謬誤。還記得上學時學習的“打比方”的論證方法嗎?比如,人性和自然界的水流之間的相似性在哪里呢?然而中國的思想家卻可以用水流方向來論證人性善惡。水可以流向各處,所以人性無所謂善惡;水往低處流,所以人性本惡。反正怎么說都行。
這其實就是我們所受的教育的底色。都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如果十年都是糟踐樹呢?這幾年看到的種種,都可以在中國教育不教思維,不育人格的致命問題上找到原因。
最近有幾位要繼續耕耘本土小說的出版人準備打退堂鼓。他們在市場一線,深深感受到書不好賣,我和同事們比他們離作者更近,感受略有不同。
“你們的危機還在后面呢,”我對幾位影視行業的朋友說,“從整體上講,作者們的寫作能力已經大倒退,基本被毀了。”本土作者的小說不是不好賣,而是缺乏杰作。而影視行業將會在未來深深感受到這一點。他們手里囤積著大量IP,但是好小說卻沒有幾部。
大眾市場是不會出錯的,即使需要調整的時間。以網文起家的閱文終于遇到了付費用戶下降的局面,雖然號稱有千萬部作品;《上海堡壘》的票房慘敗則不過是給IP+流量明星的操作方式釘上了最后一個棺材釘。
雖然很多斷言終于成真了,但是我高興不起來,因為寫作者們已經被毀掉了。固然天分是上帝給的,但是寫作的技巧、紀律以及被發現的機會也非常重要,但這些統統遭到了重創。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呢?回想起來,這些年接觸到太多行業里流行的規則,規則背后正是那些莫名其妙的類比方法。我真想問候中國教育。
比如內容被分成了圖文內容、視頻內容。常常聽到有人說,圖文內容沒希望了,未來是視頻的天下。從受眾的角度看,我能理解有人這么看。但是兩者之間的差異到底有多大呢?人類不是以符號語言留存、整合、傳遞信息的嗎?有哪一個影視劇、短視頻的起初不是來自于“圖文”?
當初我投身于寫作社區的創業時,有一位著名的投資人說,他沒興趣,因為中國的寫作者不行。我說,那你為什么要投影視公司呢?
?? 還有一個分類是網文和出版文。在網上連載的就是網文,寫作的時候斷了網算什么呢?網文出版了又算什么呢?明明歐美出版業有類型小說這樣一個很好的分類,我們卻還夜郎自大地吹噓網文是中國現象。
???? 多年前,一些有創意和寫作能力的作者不在國營出版社的視野中,只有通過網上社區獲得了受眾。那么今天的網文特質就是篇幅幾百萬字,情節推進靠對話,人物形象靠獨白,主人公性別模糊,人生信條就是爽。
???? 只要是小說,無論是分類在網文、出版文,還是很多作者津津樂道的情感、職場、科幻小說,不管屬于什么類別,它們都是小說。
小說和故事和腦洞(又一個寫作者當中流行的,不知所云的概念)不一樣,最重要的是作者營造的那個世界。在小說里,作者扮演著創造者的角色,小說世界中的所有(人物、故事)是否打動人,和作品屬于什么類型,有沒有大女主,男主角性別是什么并沒有直接聯系。改編成為影視作品之后,和男主角在微博上有多少粉絲也沒有直接聯系。因為你寫的是小說,是小說!無論你怎么寫,你的作品和其他偉大作品同屬小說。
閱讀小說,觀看電影的是人,粉絲或者流量并不是他們的基本屬性。作為作者,你和他們也同屬于“人”這個類別。你們在同一個時空中。你們并不像薩特說的那樣,“存在先于本質”,恰恰相反,在你們存在之前,人們對于人的本質,對于善良、邪惡、悲憫的實質有同樣的感受。而你和你的讀者也加入了人類這樣一個類別當中,你用作品打動了他們。你寫的是小說,是小說!
入行這些年,我看到太多的投資人、創業者,乃至一些資深的前輩,致力于將內容行業(媒體、出版、影視等等)非人化,用一切似是而非的抽象概念簡化,其實是抹殺了人類的情感和創造力。比如規?;髌樊a出,比如用AI審稿、寫作,難道小說和影視作品不是給人看的,為什么要用這種非人的手法去創造?
??? 不知道IP+明星、出版機構經營影視、寫作者開腦洞這樣的胡鬧幾時可以被翻轉,那些花里胡哨的PPT展現的IP不知道結局如何,但好小說真的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