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大爺的雜貨鋪
1.
我曾在以前的文章中,表達過對中小學老師們的感激,尤其是他們對我從不吝惜贊揚與肯定,讓我受用很多。
有讀者朋友不太理解,問我:僅僅是幾句夸贊,能起到多大的實際作用呢?鼓勵與認可對于一個人的成長,真的那么重要嗎?
是的,真的有那么重要。
我的中小學都就讀于我們村子里,授課老師下課回家就成了我們的鄰居。他們的話對于孩子們來講便有了雙重權威性,況且,我打小又是一個把夸贊特別當真的孩子,哪怕表面裝作很淡定,但還是會牢牢記在心里。
在這樣的前提下,你就很容易發現:老師們給予我的所有認可,雖然并不能直接改變我的行為,效果,卻可以結結實實地作用在我的認知與判斷層面,也就是態度。而態度,是對行為及其效果有巨大影響的,它,太重要了。
而且,后來我發現:這些表揚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籠統抽象,甚至玄而又玄,總之,不針對具體的某件事情,但會從“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這樣的戰略高度上,給你肯定。
比如,教數學的張老師說:啊呀,你可不得了,你和土娃子不一樣,你是一條睡著了的龍啊。
教歷史的于老師則更加文雅一點,曾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指著我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這些話現在想起來很好笑,當時我確然是樂得鼻涕冒泡。可信與否以及我哪天真的能否基因突變,成龍不成龍的,都是次要的。
其中的原理,倒值得玩味一番。
2.
你看,規律是所有的評價都是正向且全面的,給你扣個天大的帽子,不說你哪個地方好,但就是告訴你,你這個孩子,很贊,將來不得了。
這對當時的我來說,沖擊力是巨大的。于是,每當課業上想偷懶,就想,不行啊,我和普通孩子不一樣的,我是要變龍的,偷懶不是我能干出來的事兒啊。
于是,每當想和哪個小伙伴打架或鬼混一下,就想,不行啊,我可是孫仲謀一類的角色,怎么能夠干出這種小家子氣的事情來,那將來不成了昏君么!
鄉村教師們的土法子,展現出了長遠的目光和樹人的智慧,基本上是一勞永逸,把一個十分確定的信念植入一個孩子的腦子里,這個孩子便會由這個高點牽引,順理成章地要求自己做一切符合人設的事情。
值得慶幸的是,當時的我,得到的確定信念是:你是一個,很好很好的人。
一個很好很好的人,這樣的信念,有啥用呢?基本毫無用處,但又處處有用。誠然,對于一個孩子來說,未來的發展道路不知會遇到多少種不確定的情況,阻礙,挫折,乃至風險。
我相信那些老師們也知道,具體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能,是無法窮盡的,教也教不完,與其給我一些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錦囊,莫不如干脆給我植入一個無比確定的信念——你是一個,很好很好的人。
你看,他們沒有像其他師長那樣,跟孩子說:你得做這個,做那個,這么做,那樣做,將來才,有可能,成為一個在我們看來,很好很好的人。萬一要這么說,我勁兒就泄掉了一半。
沒有。我的那些老師們,他們的邏輯是倒過來的,他們直接站到了終點,告訴我:孩子,你“已經”,是一個很好很好的人了。你無須再證明或吃力地追逐,你只需要讓你接下來的行為符合你的人設,就可以了。
這真是給了我撬動地球般的力量啊。一個確信自己是很好很好的人,的人,他在面對各種你我能想象到的不確定的狀況時,都能以那個確定的態度來要求自己,怎么都走不偏的。
3.
說起不確定性,戰爭是個很好的載體。兩軍對壘,戰況常常風云突變,真是這一刻不知下一刻的命,哪怕把具體的部署做的再細,結局會咋樣,誰也說不好。
但你會發現,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每逢開戰之前,雙方的將領在鼓舞三軍士氣,發表演說時,都會無比堅定地傳達一個信息,那就是:我們必然,一定,百分之百,會取得最終的勝利。
這話在生存于和平年代里的我們聽起來,簡直是廢話,啥用不當。充其量,喊喊口號,加加油,鼓動一下情緒,然后到了戰場,該挨揍還是挨揍。畢竟,傻子都知道,你不可能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一句雞血:堅持住老鐵,我們能贏!
然而要知道:首先,情緒的上的感染力在戰爭中的作用是會無限放大的,在所有都沒準的前提下那是為數不多的“確定稻草”,明智的做法就是不光要利用起來,還要榨干它的所有價值。有些口號喊得多了,就會被危機狀況下的人們當真事聽。
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演說幾乎給所有只顧死活且心里沒譜的士兵,植入了一個戰略思維的芯片。或者說,給了他們一個立足于終點,回頭,再考慮當下的邏輯。
這在出發時并不會看出太大作用,但在漫長不確定的戰爭過程中,會一點點生根發芽,每當部隊遭遇艱難狀況時,產生極大力量。
所以你看,丘吉爾就深諳此道,哪怕在敦刻爾克大撤退那么“喪”的背景下,發表演說,都會先承認一下:我們不能把這次救援說成是一次勝利。但接著馬上站在終點給出確定性的結論:“但是,在這次救援中,卻蘊藏著勝利,這一點必須注意到!”在這個高點的牽引下,丘吉爾說出了廣為流傳的名言:我們決不屈服,我們將戰斗到底,我們將在法國戰斗……我們將在敵人的登陸點戰斗,我們將在街巷里戰斗……
注意到順序了嗎?他不是說:我們只有先打啊打,在這里在那里打,最后,贏不贏還不一定,也許,有可能,贏。這么說是科學且理智的,但估計說完了就可以解散了。
仍然是把邏輯倒過來說:先告訴你,咱們肯定是會贏的。只不過呢,想要最終讓這個結果合情合理的,正常發生,需要咱們吶,搞一點事情,比如,去街頭巷尾,戰斗到底……這話誰聽了都來勁。
越是不確定,越要給確定。大到戰爭,小到個體,最值得重視的不是敵人,是我方堅持不下去。而我方為啥會堅持不下去?最大的敵人,是懷疑。
4.
成人世界的邏輯與童年時代的不同之處在于:反饋不是即時性的,且處處充滿著不確定。
能接受且適應好這個規則,就能游刃有余,否則,相當于緣木求魚,要么常感痛苦,要么總會中途放棄,年齡多大,都算巨嬰。
小時候,一切鏈條都是閉合的,確定的,做完作業立馬就能看動畫片;翻來覆去那幾本書,學巴學巴,勤看看,這次考不了第一,下次也能有好成績。
但長大后就不同了,矛盾倒是永遠存在,但要么解決起來會是一個相對長期,持續,且非線性的過程,要么,先讓你去解決,解決之后有沒有好果子吃,沒人給你打包票。
所以,很多人倒不是輸在了不勤奮,沒毅力,大多數人都在看不見光的時候倒下了,蒙上了眼睛,少了從終點回頭看的目光,心里自然就沒底。
如果有一位未來的自己,穿越到現在跟你說:你將來確實成了,只不過嘞,中間有一些波折,需要你處理一下。這樣你就不會覺得手頭的困難算困難了,懸梁刺股也樂意。
如果有一位未來的自己,穿越到現在跟你說:你和某某小伙/姑娘,最后一定會結婚,并且白頭到老。這樣你就不會認為眼前的爭吵算什么,把結局一定,過程中哪怕遇到天大的麻煩,你也會覺得,嗨,這都是我捎帶手就能克服的問題。
在認識到了這所有的一切原理后,你會發現,接下來的這句稀松平常的鼓勵,能聽得進與否,是有多么大的意義:
功德必不唐捐,請君務必相信。
End.
各平臺開白等事宜請給我的經紀人bingo_發送簡信。(發送方式:點擊藍色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