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第四篇是里仁。最早知道“里仁”一詞是因為小城的一家書吧,取名于此。可見店家頗有文化底蘊并且也喜歡國學內容。這一章不長,只有26節。大部分內容是與“仁德”有關系,個把是和禮、孝等其它內容相關,另外有一句與《學而》篇相同,還有一句與《學而》篇相似。
以前讀思想史,都知孔子講“仁義禮智信”,但都浮于表面,待認真翻開《論語》,才知是怎么個講法。
在這一篇中,有幾句對我觸動比較大,因為它們呈現的是古今通用的道理。
4.14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意思為,不愁沒有職位,只愁沒有任職的本領。不擔心沒有人知道自己,去追求足以使別人知道自己的本領好了。
這句對每位職場人都適用。現在是個拼個人價值的時代,飯碗別總以為會金銀銅鑄的,連柯達、諾基亞老牌都有滑落之時,個人價值是核心競爭力,身上有價值、有亮點,通俗地說為一技傍身,總會有立身之處,可以用自己的價值去撬動其它需要的價值,最好是當別人想起你時就將你與某個標簽聯系在一起。 所以,不妨多思考,假設我失去現在的崗位,還能以什么樣的形式找到工作,活得比現在還列好,并且還能干上不短的時間。信息不對稱情況越來越少之時,需要的技能亦非固定不變,更需要與時俱進,需要不斷學習,讓知識保鮮,適應新常態,后在似乎很貼合品牌管理,當你的名聲、標簽足夠響亮,還怕別人不知道嗎?
4.21 子曰:“父母之年 ,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當時讀完此句,立刻被觸動,念出來和愛人分享。沒想到《論語》還有這么細微之處入百姓心的話,原以為多是給統治者經世治國的良方。這句聽起來卻不是說教,更像娓娓道來的感悟,“喜”與“懼”的是什么 ,不明說。聽者自悟 ,然后恍然大驚。對父母,我們常記得是幾月幾日生日,很多人可能還記不住,或者記混了,可能會說好像是57還是58了吧,。父母實歲多少,虛歲多少,算一算還真有點可怕。父母對子女的年齡通常不會記錯 ,特別是母親,像我可以精確地說出我兒子是出生后第幾周了,但說父母的年齡時通常要在心里先算清楚了,但無法一口很堅定地說出他們今年的確切年歲。所以,那個《70歲前的人生表格》很值得一做,把每一年自己、配偶、子女和父母的年齡都呈現出來,足以震撼內心,好像走了一次時光快進一番。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意思是,古時候言語不輕易出品,怕自己的德動趕不上。
通俗地講,就是要言而有信。對別人有信容易辦到,對自己有信呢?我發個愿今年想早起,想看一本書,早上鬧鐘響了直接按掉,然后找個借口寬恕自己;翻起書就困,想著百無一用是書生,搞點實質的算了。做計劃是對自己做出承諾,當你看到承諾慢慢一個個兌現,累積的是對自己的信任、信心,會越來越相信自己,同時,能力不斷地提升,行動力更強了,從而變成正面、積極向上的良性循環。
4.24 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君子言語要謹慎遲鈍,工作要勤勞敏捷。
類似英語中的Work better than words(少說多做)。這里言語更強調謹慎遲鈍,遲鈍意味著別隨口就出,要經過大腦再說,謹慎意味著別什么都說,真話不全說,假話全不說。
能敏于行,卻不能訥于言,是吃虧的,可能會讓你的全部功績被抹來了。做到“訥于言”,最低是不說傷之話,最高端是能做好營銷、宣傳。語言溝通是一門藝術,不是會開口說話就能把話說好,讓人心情舒暢的好話才容易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正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以前聽人說起背《論語》,就會覺得好老古董的樣子,但這本書能在大浪淘沙之后留存下來,定有其過人之處,且是2000多年前圣人的智慧,想想都覺得份量重。古人言簡意賅,短小的句子激發你反思生活,不是每一句話都正確,但是能激發個人的思考是最棒的,無思考不算學習,即使是不認同的,也可以觸發你講出個不同意的一二三四,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