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不是一套答案,而是追尋答案的架構。經濟學的研究分為兩類: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
微觀經濟學是從個人、企業的觀點開展研究,宏觀經濟學則是探討經濟的整體觀點。有一個古老而又貼切的比喻,宏觀經濟學就像看森林,而微觀經濟學則像看個別的樹木。
微觀經濟學介紹:
人們賣弄的經濟學原理只有50%是正確的。
對公共政策做出建議的經濟學,大多只用到大學入門課程的程度。
經濟學的三個基礎問題:
社會應該生產什么?
應該如何生產?
誰來消費所生產的東西?
所有的成本都是機會成本。
沒有哪個人可以得到想要的任何東西,取舍是不可避免的。在人們有各種技能和欲望的現代經濟社會中,問題在于如何協調決定生產什么、如何生產以及為誰生產。
做自己最適合做的事,就有更好的生產力。
分工使人能聚焦于他們最適合做的事情,又使企業能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從不同地區取得合適的工人和合適的資源,就有更好的生產力。
供給與需求:知道每樣東西的價格,卻不知道價值,這就是經濟學家。
通常來說,價格越高,需求量有下滑的傾向。實際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個是替代效應,另一個是收入效應。
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有所取舍。
在每個人才市場,工資的均衡點是由該市場的勞動力供給量相對于勞動力需求量而決定的。
折現值是個很重要的觀念,折現值大多用于商業與金融。企業必須思考目前建立新產房和設備的投資費用,把它和未來用這個設備生產東西可獲得的報酬做比較。舉例:樂透彩票宣稱的頭獎累積獎金,是未來30年的總和。
企業籌資的渠道:1、留存收益(利潤)2、向銀行借錢 3、發行債券 4、股票
人一生積累財富的關鍵是什么?
個人投資:報酬率、風險、流動性、稅負
風險系數:銀行儲蓄<貨幣基金<定期存單<債券<藍籌股<高成長股<房地產<貴金屬
建議交給專家負責
所有的投資忠告最終都基于一個事實,你需要存些錢,越早開始越好。因為總是有無數個理由讓你無法存錢。
壟斷的本質是對勤勞者的課稅。壟斷的最大好處就是平靜的生活。
是大池塘的小魚,還是小池塘的大魚
最佳的管制法或許就是解除管制
專利:由政府授權,于特定、有限時間內(美國通常是20年),獨家制造、銷售或使用一項發明的法律權利。
商標:表面商品來源并幫助賣家建立商譽的字詞、名稱或符號。只要商標仍在使用,廠商就可以無限期的更新商標,若產品停止使用,該商標就會失效。
著作權:以法律保護原創作品(包括文學、音樂、藝術),未獲得作者同意,別人不能復制或使用。目前的著作權保護期限是作者終身有效,再加上70年。
商業機密:指配方、過程、裝置或信息項目給與企業凌駕于競爭者的優勢。
科學研究(通常是創意)是非競爭性的,如同托馬斯·杰雯遜所言:“我將思想傳授他人,他人之所得,亦無損于我之所有;猶如一人引我的燭火點燭,光亮與他同在,我卻不因此身處黑暗。”
品牌可以讓消費者對質量比較放心。
宏觀經濟學:
宏觀經濟學的觀點是總合的,由上而下。它把整個經濟視為一個大型有機體,內容包括經濟增長、失業、通脹、貿易差額等。微觀經濟學關注商品、勞動力及資本的個別市場,以及壟斷、競爭、污染、科技、貧窮、收入不均、保險和治理等議題。
經濟政策的四個目標:經濟增長、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國際收支平衡。
GDP=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出口-進口
為什么人們重視經濟增長?長期來看,經濟增長是唯一會影響生活水平的因素。
生產力增長的三大驅動因素:實物資本增加、更多的人力資本以及更好的技術。
經濟衰退,工資很少會大幅下降。
貿易順差的真正意思是借錢給國外。
短期看需求,長期看供給。對整體經濟來說,總供給量必須等于總需求量。
薩依定律:供給創造其自身的需求。
凱恩斯法則:需求創造其自身的供給。
198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索洛,針對長期增長與短期衰退對抗的議題,描述了宏觀經濟學家的雙重做法:從短期觀點而言,我認為凱恩斯派的主張是好東西,確實比新古典經濟學派的任何論點都好。從長期而言,最適合用新古典主義的架構來研究,不必分心去注意凱恩斯派的主張。而從5-10年來看,我們必須就可能整合,找出一個混合模型。
政府預算如何影響宏觀經濟政策的四個主要目標:
1)第一個目標是經濟增長;它受到實物資本、人力資本、技術等長期投資因素的影響。社會如果有更多的私人儲蓄(這會使政府借款變少),就會對長期回報的事情增加支出,有助于經濟增長。
2)第二個目標是財政策略如何解決失業問題;周期性的事業與經濟衰退有關,適當的財政策略可以增加政府支出或者減少稅收,以提升總需求,抑制事業增加。
3)第三個目標是降低通脹;通脹是因為太多的金錢追逐太少的商品,可以通過減少支出或增加稅收來降低總需求。
4)第四個目標是國際收支平衡;當政府資金需求很高時會吸引國外投資。高額的政府借款和大規模貿易逆差有關。無論是減少政府借貸或增加民間投資,只要提高國民儲蓄,就能讓整個社會不那么依賴外資。
金錢對我們沒有任何用處,除非把它花掉。銀行實際上是通過放貸的過程來創造貨幣的。
失業率和通脹率長期來看是沒有關聯關系的。
國際貿易為什么能使所有參與的國家創造雙贏?有幾個理由。來自貿易的潛在利益可以分為三大類:絕對優勢、比較優勢以及動態增益。無論是絕對優勢(一個國家的各個商品或服務的生產力都比另一個國家高)還是比較優勢,高生產力的國家會聚焦于產出更好的商品或服務上,這樣能保證兩個國家的總產出會變得更高,這樣雙方都會變得更好。
相似產品的貿易,第一個好處就是使較小的國家善用規模經濟。第二個好處就是多樣性的利益。第三個好處就是使產業專業化的程度高。第四個好處是促使知識與技能的流動。
關于產業補貼,或許最著名的論點是保護主義可以使國內工人受益。論點出于:進口可能影響國內工人可獲得的工作總量,進口可能影響平均薪資水平,進口可能造成產業崩潰、工人失業,進口可能導致整個社會的工資不均加劇。
第一個進口使得可獲得工作總量可多可少。因為研究表明失業率和國際貿易無關。
第二個產業補貼會有助于產業工資增加,但但并不表示整個社會的工資會變高。被保護的產業工資變高,是其他人付出了代價。
第三進口會使兩國產業失調,但放在更大的經濟背景下,正是因為有這種破壞機制使得貿易為社會帶來了經濟利益。
第四保護主義不能減少一個經濟體系的收入不均。信息技術提高了勞工的生產力,比全球化的影響更大。
貿易拉大窮國和富國差距?事實是因為它們沒有參與全球化。
如果你隨機抽樣問經濟學家,請他們列舉人類所面臨的三個最困難問題,答案可能是:1)生命的意義是什么?2)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之間的關系是什么?3)外匯市場是怎么回事?(排名不分先后)
每個人知道“強勢”是好的,對應的是“弱勢”是壞的,把它套用到金融環境中,“升值”是好的,“貶值”是壞的,對吧?在匯率上,這兩句話是錯的。
強勢人民幣有助于外國人投資中國資產,而不是購買中國商品。反之,弱勢人民幣有助于外國人購買中國出口的商品,而不是投資中國資產。
投資不僅要看投資報酬率,還要看現在與未來的貨幣匯率。舉例來說,在巴西投資獲得了20%報酬率,但巴西貨幣這段時期貶值了30%,那么這個投資就虧了。
政府若想管理匯率,通常會追求穩定或緩慢變動的匯率,以創造有利于貿易和長期投資商業環境。這個邏輯和維持低通脹的理由相似:經濟政策的目標應該是鼓勵企業致力于提高生產力以及它們在全球市場的比較優勢。沒有哪個國家希望它的企業花不合理的時間去擔憂如何自保,以便不受匯率影響,或者把精力放在如何從這樣波動中獲利,而不是放在如何從生產或銷售中獲利上。
全球經濟的重大議題:未來數十年內,全球經濟面臨的主要危險將是什么?
貿易戰爭有可能使全球經濟陷入癱瘓嗎?
能源短缺的影響又如何?
環境危機會終結經濟長期增長嗎?
人口增長的速度會超過全球經濟增長的速度嗎?
在很多情況下,經濟學并不指向唯一的正確答案,但它可以引導我們找出更條理分明、更深思熟慮的辦法去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