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對在一線城市一起奮斗的同學:A和B,剛進職場,在不同的企業,拿著差不多的薪資,都在離公司較遠的N環外租了一個小小的單間,因為她們那時只能租得起那樣的房子。每天早早地起床趕早班地鐵去上班,中午在公司附近吃份快餐,然后回到辦公室趴一會,晚上還要擠地鐵回到租房里,往往是十點,如遇加班,都是半夜十二點到家的,經常折騰得很累。
一年后,她們都升了職,薪資翻了一倍。
到了中秋節,每逢佳節倍思親。在一線城市打拼的A和B,已經一年沒有見面了,又都沒有回家,相約一起見面吃飯。在市區的一個較高級的飯店里,她們一起吃了飯。席間聊到,各自各自的近況,當A告訴B:自己住在二環的某某小區的公寓里時,B驚訝的說:“住在那么高級的公寓里,以你我的工資,交了房租,豈不是要吃土的節奏。”A只是往椅子背,向后靠了下,回答說:“對呀。”
升職加薪后A就搬離了原來的租房,在離公司2公里的二環,和幾個人合租了一套高級公寓;B還是在N環外住,只是租了一個更舒適的房子。A每個月都要負擔高額的房租,付完租金后,都是要省著花的,但是,A不用每天早早地起床趕地鐵了,走路20分鐘就到公司了,中午還可以回家睡個午覺,下午下班就換上帶去公司的運動服,跑步回家,鍛煉身體,即使加班,也不會很晚才回到家。和別人合租,可以每個人輪流做飯,不再吃不健康的快餐了。A住進高級公寓,雖然要負擔高額的租金,但是,時間卻多了起來,以前,朋友同事請吃個飯,聚個會什么的都不敢輕易答應,不然就回不去了,現在只要沒事,有邀請必到,接觸到了各種各樣的人,交了許多各行各業的朋友。出入高級公寓,體面多了,接觸的都是高端人脈。現在晚上和周末去報個班,上課充充電,以前想都不敢想,每天回到家,都是累成狗,周末都得好好休養。B依舊重復著以前的工作生活模式。
一年后,A升職到了管理層,薪資翻了好幾倍,B依舊在原來的崗位上,薪資隨工齡的增長,增加了20%。
有句搞笑的話: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頭等艙和經濟艙的距離。放在這里就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房價8K和房價10W的距離。而你和房價10W的距離,差的不只是錢。就好比現在投資贊我平臺一樣,我們并不是差錢,而是思維的固化,不相信新事物。
1很多時候,觀念的轉變,比收入的轉變,要難很多
現在每次回家的時候,總是看到那一箱箱的舊東西,特別是舊衣服,以后雖然都會用到了,父母就是不舍得扔掉,寧愿要這些沒有的東西霸占了房間里的一大片空間——因為以前窮過。有時候,打開自己的衣柜,看著桌上零零總總的物件,有些是無用了,但是,卻很難割舍。網上流傳過這樣的一句話:定期扔東西可以提高生活品質。但是卻很難做到,每次嘗試扔東西時,都會清理出來一大推,但是真正能夠扔的就一半,剩下的那一半等下一次。
老一輩吃飯的時候,有些菜已經是隔好多夜的菜了,剩下了卻舍不得倒掉,特別是去吃宴席的時候,總不忘帶一個袋子或飯盒之類的容器,把剩下的菜帶回來——因為以前餓過。小的時候,經常聽奶奶講以前是多么的艱難,飯都是吃不飽的,為了蓋房子,省點米,就煮粥喝,舍不得煮飯。稻谷也不像現在,是米粒和米糠分開的,而是直接把稻谷碾碎,做著像糍耙一樣的面團來吃的。
這些觀念是如此根深蒂固地植入在當年的基因里,血液里,控制著我們這些年成長的思維習慣,讓我們做出了現在客觀上已經不合理的選擇。
我們現在的決定,其實都是被過去綁架。我們之前的思維模式和對世界的認知,就像一個思想的牢籠,形成一套固定的思維定式。
315晚會上曝光的對老人的“會銷”,免費送100個雞蛋,老人看到了,肯定會趨之若鶩要,還帶了其他的人去。對于老一輩人來說,雞蛋是很珍貴的。小時候經常聽說,以前,無論是哪家的雞生了蛋,都會留著給在縣城上學的人,周末回家就帶著煮好的雞蛋去學校。雞蛋又是老一輩最難得的補品,以前,母女坐月子,都是挨家挨戶買雞蛋的。所以,在老一輩眼里,雞蛋就是寶,100個,還是免費的,誰不要呀。而100個雞蛋,現在不到50塊錢。今年春節,超市里的雞蛋不到4塊錢一斤,機會難得,我奶奶就買了好多。有很多超市在開業時,都是以送雞蛋,吸引老一代的消費者。
再進一步說,這種思維,其實比牢籠更可怕。如果是牢籠,我們至少還有掙脫的欲望,想到外面看看世界,而這其實是一口桎梏的深井,我們就是底部的青蛙,看著頭上的那一圈天空,甚至覺得這就是世界的大小。以你自己的人生經歷,去揣摩好像其他人也應該是過這樣的日子。
所以,打工者的思維,即使是換了一份更好的工作,往往只是升級為高級的打工仔,再往上頂多打工皇帝,不回去boss;領薪水的人,也很少有人會想到有給別人發薪水的一天。
我們都在人生這個游戲里玩耍,卻很少有人會去想,成為這個游戲的規則制定者。連續創業的人,一般也不會回到打工者的身份了。
這都是——宿命。
在投資過程中,我們也總是固化在實物上,即使是上了互聯網,也需要有實物資產做后盾,不然都不敢放手去投。很多區塊鏈項目不敢投的原因就是因為看不到實實在在的東西,數字貨幣(eds)就是一串字符而已。
2你的思維,決定了你在什么階級
英國紀錄片《人生七年》記錄下了真實的故事:窮人的孩子,長大后還是窮人;富人的孩子,長大后還是富人。這就是著名的馬太效應:窮者越窮,富者越富。窮人只是在掙脫貧窮,富者繼續富有。負債的人繼續加杠桿,存錢的人繼續埋銀行,這只是思維方式的不同,與收入無關。階層固化源于思維屬性。細思極恐。
我們又該如何改變這種幾乎固定的思維方式。
在這三年里,接觸的圈子的迭代,自己的思維模式,在許多方面和過去相比,已經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了,不然,現在我也不會坐在電腦前碼這篇文章。
顛覆思維,需要巨大的人生轉變,可能是被放置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也許是收入的突然暴增或者驟減,或許是職場的大起大落,當然也會是周圍圈子的迭代。因為我就是從圈子的迭代中,思維方式顛覆性變化。
總之,就是給你的思維框架帶來顛覆性的沖擊。
以前,錢總是貴的,時間是賤的;現在呢,時間是最貴的,錢是最不值錢的。能用錢解決的事情,就不要花時間。如果你還停留在出賣時間掙錢,想想你的一小時能夠買多少錢?
3 Just keep growing, and fuck everything else.
在我的內心里,我是一個比較偏激的人,只是在表面上看不出來而已,不信可以去翻翻我的朋友圈,在最近的幾條里有一條是一張圖片,內容是:世界上任何事情都能用“關你屁事”和“管我屁事”來回答。在我的朋友圈里,我發的都是我認同的。幾乎不會為了裝逼,而發條驚世駭俗的內容。偏激,我在以前的文章也表現出來過。人都是利己動物,雷鋒也不例外。雷鋒做好事,就是為了滿足他內心的需求。
有時候,真的為了學點東西,什么都不管,“關我屁事呀”。我們經常聽到別人的分享,人生的第一桶金很重要,要盡快積累到。有人會覺得很物質,太功利了。但是,你發現沒有,自媒體的火爆,很多走上自媒體的道路都是功利性的,為了盡快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迎合用戶的需要,做了些別人根本就不敢做的,比如參加《奇葩大會》的某位選手,就是寫“黃段子的”,卻又1百多萬的粉絲。如果沒有完成第一桶金的資本積累,你是很難理解的。
人在同一個狀態下待久了,就不會發生裂變,不會有大的突破。
就像文章開頭故事中的B,那樣子做一輩子,可能還是那樣子,好比如25歲就死了,卻要等到75歲在埋一樣。
如果你只會用時間賺錢,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有很大的突破。如果是用資本掙錢,是指數型的,因為資本用的是復利。愛因斯坦曾說過“復利的威力比原子彈還可怕”。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就像現在的我在運營這個公眾號,粉絲量是一百、一千、或一萬,所要思考的戰略,都不可能是同一層面的。
我們都是知道,在創業時,速度很重要,特別是現在,你的速度已慢下來,別人就復制并超過你。所以當你的速度迅速達到一個突破型的規模時,很多小規模時期的難題就會迎刃而解,甚至會因為你的速度,它們變成了你的加速度。
發展的速度就代表著上升的勢能,升得越高,勢能就越大,勢能就是你的信心、未來和希望。
記住:慢,是慢不出一個美好的未來的。一定要Keep growing,狠狠地growing .
在growing的過程中,我們也一定要敢于去接受、了解、參與新事物的產生。像區塊鏈,現在有很多人都在后悔自己當初為什么就不能改變一下思維,去接受這個虛擬的東西呢?
比如,現在的贊我eds,沒錯,它確實是一個虛擬的東西,在很多人看來,也沒啥呀,跟我又沒關系。我想說的是,你不參與,肯定沒有關系;下個月(2018年5月)在全球多個交易所上市的時候,你不要把你的大腿拍腫了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