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李亞偉在一首叫做《中文系》的詩中寫過:
中文系的姑娘一般只跟本系男孩廝混,
來不及和外系娃兒說話,
這顯示了中文系自食其力的能力。
不知道這是戲謔還是反諷,作為一個中文系的姑娘,我可以很負責的說,中文系的姑娘一般不愛和本系的男孩廝混。我們的思緒游走在各種新奇事物上,目光流轉于其他男女比例不是那么悲慘的專業的鮮肉上。中文系的男生大多文縐縐的,或者深沉得不可一世,雖然魅力大多源于肚才,可是在這個看臉的時代,大多數人不太偏好通過自拍或微博朋友圈之外的方式去了解一個人。
如今的中文系學生,多數已經不及當年充滿激情共才華橫溢,只留得個名頭來得端正響亮。古代文學老師上課就說我們現在的學生啊和當年很不一樣了,做學問沒什么鉆研的勁兒,也缺乏熱情。的確,在這樣一個閱讀碎片化,信息獲取便捷化的時代,我們雖然每天都會閱讀很多很多的文字,可是他們所傳遞的只是信息,不是知識,不是情懷,不是態度。
真正值得品味揣摩的東西還是適合印刷在紙上,安定地依附在可以被觸摸到的地方,我們可以經常翻閱,文字不來不走,緩緩沉下。手機上的,一刷即逝,所謂“收藏”功能只是一個給我們自我安慰的選項,大部分時間里給我們一種“我收藏了”即“我懂得了”或者“我以后會看”的錯覺。
愛和文字廝混是個好習慣,比因為百無聊賴而和男人廝混有意義多了。
下面推薦的這幾本書,是我2015年來所讀的文學類書籍里個人比較喜愛的,多為散文隨筆,大多有關文字,一些經典作品的解讀,見解深刻,表述精致,作者們精于文字,長于語言。雖不能幫你的職場生涯升職加薪,幫你的六級提分包過。卻能和一些精致的文字相遇,哪怕僅僅消磨時間也是好的。
《煮字為藥》徐國能
在圖書館里發現這本書是因為喜歡這個書名,無論古今,寫詩作文,都要細心如慢火熬湯燉藥一般,提煉出字句的真淳。臺灣的徐國能先生從一些時事出發,與古典文學相連接,抒發一些喟嘆和情感,文字考究,精細,戲謔嚴謹并存。比如“鶼鰈情深”中鶼鰈為何物?圍棋的四方格局與人間時局有什么微妙關系?怎樣才能貼切的形容“風格”一詞?很多值得玩味思索的問題,都能在書中找到解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煮字為藥,熬一鍋莊雅,撫慰一下世俗煙火熏過的火辣辣的疼。寫一些東西取暖,在精神世界里優越一番。
《既見君子:過去時代的詩與人》張定浩
這本書現在還在我床頭,從學校圖書館借來,被我帶回了家。無意間遇見waits的作品是很讓人欣喜的。作者張定浩是復旦大學中文系出身,同時也是一位詩人,因為那首《我喜愛一切不徹底的事物》我認識了他,言語細膩,意象清麗。
他在這本書中所寫的是他自己對于一些中國古典詩文和詩人生活的解讀,比如李太白,陶淵明,曹子建,九歌,古詩十九首等。我們看過了無數教輔式的標準回答,漸漸習慣了從某一個特定的思路去看待一件文字作品。而古典作品中的鳥獸草木人情世故,都是現實世界的投影,作者努力的觸碰到它們,想牽著它們的手,款款而來。君子既見,何不長談?
詩人看詩人,視角是奇特的,解讀也是讓人驚喜的,不如體會兩個詩人間精神和靈感的碰撞。
《讀中文系的人》林文月
這本書是所有推薦里唯一一本我自己買的,因為被這個標題吸引,像一個荒原中迷失的人找到了組織一般迅速下單,希望從中間找到所有關于專業的迷茫,自己的迷茫。臺灣的林文月老師是《源氏物語》的譯者,有著豐富的文學素養,文字親切如訴。更多的是一些關于她自己的成長故事和對于中文人的寄望。文中所及那些老一輩中文人的那些風骨和精神,仍然是值得我們敬仰和學習的。
《月亮與六便士》毛姆(其他作品也推薦)
毛姆的作品還是值得讀的,他從《月亮與六便士》中思索理想和生活,《劇院風情》中衡量愛情與自我,語言犀利而恰到好處,一針見血又帶著幽默。他是個很懂女人的作家,我常常覺得自己的心思或者一些有過的想法被他記錄在紙上,帶著諷刺和憐憫。
比如《月亮與六便士》有如下書摘里的一段話,曾引發我很長一段時間的思考。我們的所作所為是否歸根結底還是對外界的一種取悅。那些讓我們快樂舒坦的,覺得意義非凡的事物,究竟是完成它的過程本身,還是外界肯定,贊揚之后的某種成就之感。
《觀念的水位》劉瑜
劉瑜老師是一個很特別的女人,雖然社會上常常把女博士調侃成第三類人,但她不僅是個公知,更像個普通的可愛女人。這本書里大多是她對于民主話題進行的一些觀點闡述,獨特角度的政治評論,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影評書評和獨立思考。她的文字中有著很多驚喜,溫柔一刀,緩緩剖析,再把血淋淋的事實端到你面前,還對你笑。總而言之,是一本獨特的與政治有關的讀物。
中文系沒有那么所謂的浪漫和高大上,好像生活就是“看看書寫寫詩,泡泡茶賞賞花”,我只能說,充滿詩意的是來自內心的安寧,以及一雙能化腐朽為平和的眼睛。我們的課程也是理論性的為主,還加上很多經典作品等待我們去閱讀,我們要讀,要寫,要思考,我們要對漢語產生一種敬意,并且好好的去分析研究它的各種變化形式,并且用恰當的語言傳遞我們的思考和所得。
我們學的是一種“無用之用”,并不是一門手藝,一項本領,我告訴自己,如果不讀這個專業,我可能一輩子也不會再讀那么多書,不會發現漢語本身的魅力。
不管你年紀幾何,在哪里,學什么專業,做什么工作,我都希望你能產生一種敬意,對文字,對生活,以及對你自己。
閱讀是件很重要的事情,文字就像戀人,相處起來不需要太刻意,相互尊重適應磨合,慢慢會如玉石般契合。我欣喜于這段關系,靠著和文字廝混,嬉笑打鬧,生活雖苦辣,倒也活得愉快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