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快到了,兒子的老師布置了一項作業,讓孩子們在放假前一天與家長了解一下端午節的知識,在上課時分享。這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當然落在了貓爸的頭上,于是就有了這篇屬于吃貨的《端午節和舌尖上的粽子》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詩人節”等。
端午節起源于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后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簽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自古以來端午節便有劃龍舟及食粽等節日活動。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并批準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一、端午習俗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于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于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放風箏,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洗苦草麥藥澡,涂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咸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二、吃貨的佳肴 - 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堿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當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于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后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如今,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
北方甜粽的代表 - 北京棗粽和大黃米粽
北京粽子是特色傳統名點之一,節日食俗,作為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北京粽子個頭較大,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目前,市場上供應的大多數是糯米粽。北京粽子多以紅棗、豆沙做餡,少數也采用果脯為餡。一般而言鄉村做的是北方口味的粽子,多是大棗、豆沙做餡料。
在北方農村中,仍然習慣吃大黃米粽。黏韌而清香,別具風味。內蒙古的大黃米粽子,從古至今流傳已千年,一直為當地居民喜愛。它使用精選黃黍米原料,夾以金絲棗,用粽葉包裹煮制而成,揭開粽葉之后,只見澄黃的黍米中嵌著紅艷的棗子,有人美其名曰“黃金裹瑪瑙”,蘸著白糖食用,特別軟糯清香。
南方咸粽的頭牌 - 嘉興鮮肉粽子
嘉興粽子是浙江嘉興特色傳統名點,具有悠久歷史。嘉興粽子以糯而不糊,肥而不膩,香糯可口,咸甜適中而著稱。尤以鮮肉粽最為出名,被譽為“粽子之王”。嘉興粽子因其滋味鮮美,攜帶、食用方便而備受廣大旅游者厚愛,有“東方快餐”之稱。
各地特色粽子 - 廣東粽
廣東粽的配料分甜咸兩種,甜的以蓮蓉、豆沙、栗蓉、棗泥;咸的有咸肉、燒雞、蛋黃、干貝、冬菇、綠豆、叉燒等。肇慶裹蒸粽是用蓮葉用,一張蓮葉對折,里面再襯三四張粽葉,重量亦大,包出來四四方方,甜者以蓮蓉、豆沙、棗泥、栗蓉做甜餡,咸者以蓮子、百合、栗子、綠豆、冬菇、豬肉、火腿、香腸、蝦米、蛋黃、干貝、叉燒肉、燒鵝等做餡,有「粽子王」之稱,體大有如茶樓的點心荷葉飯。
各地特色粽子 - 浙江湖州粽
米質香軟,分咸甜二種,咸的以新鮮豬肉浸泡上等醬油,以肥瘦肉各一片入餡。甜粽以棗泥或豆沙入餡。上方加一塊豬板油,蒸熟后豬油融入豆沙,以「五芳齋」最為出名。咸粽即鮮肉粽,因金華火腿面聲名大噪,且是享譽大江南北的點心小吃。湖州粽的餡料:咸的有鮮肉、火腿、咸蛋黃、香菇、栗子、八寶。雞肉餡等。
各地特色粽子 - 四川椒鹽豆粽
先將糯米紅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鹽及少許臘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個小時,煮熟后再放在鐵絲網上用木炭烤黃,吃起來焦里嫩,頗具風味。
各地特色粽子 - 閩南粽
閩南粽分堿粽、肉粽和豆粽。堿粽是在糯米中加入堿液蒸熟而成,兼具黏、軟、滑的特色,冰透后加蜂蜜或糖漿尤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鹵肉、香菇、蛋黃、蝦米、筍干等,以廈門泉山的肉粽最為出名。豆粽則盛行泉州一帶,用九月豆混合少許鹽,配上糯米裹成,蒸熟后,豆香撲鼻,也有人沾上白糖來吃。
粽子界的暗黑料理 - 灰湯粽
灰湯粽有三個地方的代表,口感大不同,做法卻都幾乎一樣的:將某種植物葉桿燒成灰,泡水浸入包好的粽子,或是直接將灰包入粽子里。
1、? 浙江麗水灰湯粽? :把一種叫? “硬殼叫”的野柴燒成灰,? 摻水拌合,把包好的粽子充分浸透在里面,上鍋蒸熟即可。
2、? 貴州布依族的灰粽粑? :把糯米秧子燒成灰,曬出細灰來,和泡好的糯米混合,并拌上? 花椒、八角、黑桃仁、茴香、豬肉等,? 用箬葉包成長方形? ,蒸食 煮食皆可。聽著有點黑暗,但還是很想嘗嘗是怎么回事。
3、? 蘇州的灰湯粽? :將蠶豆殼燒灰,? 包成一個灰包,和包好的粽子一鍋煮,這樣煮出來的粽子筒體金黃,像是果凍,還能拉出像麥芽糖一樣的細絲,據說吃起來軟糯粘牙,可惜的是現在市面上都不常見了,唯有少數老蘇州人家才有的味道。
看完了這篇文章,兒子直流口水,還叫囂著要嘗嘗暗黑的灰湯粽子。作為資深老吃貨,我對兒子的潛力有著很大的期許。估計今年是沒口福嘗嘗灰湯粽了,于是決定先去超市買瓶王致和的臭豆腐和老干媽辣醬,然后晚餐來一頓面包片抹臭豆腐加老干媽壓壓驚。對,在配上一杯雄黃酒,就絕了。
是啊!什么也阻擋不了吃貨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