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等兩天,《敦刻爾克》就要登陸院線了。
但阿圖等不到上映,提前“偷跑”了。
不能怪阿圖,要怪就怪這部片的口碑撓得人坐立不安。
先期爛番茄新鮮度高達97%(創(chuàng)了諾蘭的長片最佳成績),現在稍微回落,穩(wěn)定在93%。
一向挑剔的MTC(metacritic),給出94的超高分。
各種“神作”標簽紛紛往上貼,看陣勢已經預定了明年奧斯卡最佳電影、最佳導演和一眾技術類獎項了。
這樣的口碑攻勢下,不看就是對不起自己了。
所以阿圖在IMAX影院端坐將近兩小時,欣賞了諾蘭大神的新作。
本著不劇透的專業(yè)精神,阿圖想給即將要到電影院觀賞此片的小伙伴們,一個溫馨的觀影指南。
不吹不黑,看看《敦刻爾克》到底長啥樣。
首先,《敦刻爾克》不是一部戰(zhàn)爭片。
一說到戰(zhàn)爭片,很多人會秒反應出激烈的交戰(zhàn)場面,滿屏的biu biu biu和boom boom boom。
比如去年老梅那部《血戰(zhàn)鋼鋸嶺》,生猛的戰(zhàn)場,還有分分鐘開花的腦袋。
還有《拯救大兵瑞恩》《兵臨城下》《黑鷹墜落》……戰(zhàn)爭場面一個比一個兇猛。
《黑鷹墜落》里特種部隊的生死營救
如果你想著《敦刻爾克》的神就神在戰(zhàn)爭場面,那估計要失望了。
在戰(zhàn)爭動作的選擇上,諾蘭這次的選擇是撤退。
片子聚焦二戰(zhàn)大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
1940年5月,英法聯軍防線在德國強攻下,一路被逼到小城敦刻爾克的港口邊上。
就在這個退無可退的地方,英軍靠著海陸空多方力量,成功撤退約33萬人,成為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軍事撤退行動。
這不是一個決勝的時刻,恰恰是失敗之后的保全。
每個士兵面前都是茫茫大海,身后是戰(zhàn)場,頭頂是不時掠過的德國戰(zhàn)機……這場戰(zhàn)爭不再是人與人的對決,而是人與命運的懸殊搏斗。
沒有反抗的能力,撤退的人只能祈禱炮彈不要落到自己身邊。
諾蘭也在采訪里多次強調,《敦刻爾克》不是戰(zhàn)爭片,而是一部懸疑驚悚片。
《敦刻爾克》不是一部戰(zhàn)爭片,這是一個生存故事,首要和最重要的,它是一部懸疑片。
消息來源:英國《獨立報》
在接近兩個小時的敘事里,沒有突突突的戰(zhàn)爭畫面,更多的,是跟隨這個“生存故事”,經歷一波又一波交替的絕望和希望。
但,《敦刻爾克》也不是諾蘭電影。
自打諾蘭用一系列高逼格商業(yè)電影圈了一大幫粉絲并被封神之后,“諾蘭電影”就成了一種游離在爆米花商業(yè)大片和小眾文藝電影之外的“第三方”。
2010年《盜夢空間》在國內上映,諾蘭的電影正式成了國內的人氣爆款,燒腦、反轉、非線性敘事,成了大部分國內小伙伴認定的諾蘭電影標簽。
《盜夢空間》里到最后也不知道是真是幻的“夢境”。
用來區(qū)分現實和夢境的陀螺最后也不知道停下來沒
《星際穿越》里困住馬修的無限重疊的時空維度。
看諾蘭的作品,總能享受三觀被刷新的感覺。
從這個角度看,《敦刻爾克》會是一部非典型的諾蘭作品。
在敘事上,《敦刻爾克》依舊采取諾蘭最愛的非線性敘事(細說涉及劇透,阿圖就不展開了),這大概也是諾蘭強調它為“懸疑片”的主要原因。
之前作品里的非線性敘事(比如《記憶碎片》)是為了“破壞”順序節(jié)奏,以達到燒腦的效果,而《敦刻爾克》的非線性,則是為了更有條理地講故事。
【下面涉及一丟丟劇透】
整場撤退行動分為海、陸、空三線,分別對應不同時間線。
如果采用正常敘事順序,三個部分就會被割裂開來,非線性的好處在于,讓三條線的人和事都有了交集,讓故事有了更多可以消化和回味的空間。
結果可能不如燒腦片解謎般讓人恍然大悟然后大呼過癮,但在理清邏輯順序之后,這場大撤退帶來的壓抑和沉重感會加倍“奉還”到觀眾身上。
期待在《敦刻爾克》里看到“諾蘭式燒腦”的小伙伴們,怕是要愿望落空了。
所以,盡管它不是一部燒腦戰(zhàn)爭片,但它也是一部讓你分秒懸著的精致作品。
諾蘭玩弄人心的本領還是在《敦刻爾克》里表露無遺,他能讓你在將近兩小時里始終懸著心,在影院位置上如坐針氈。
大場景是空曠無助。
擠滿畫面的士兵、完全暴露在灘上等待撤退的士兵,面對隨時投下炸彈的敵軍戰(zhàn)機,只能下意識地伏在地或是抱住頭,徒勞又無助。
小景別上是窒息般難受。
諾蘭多次在片里使用到“淹沒”鏡頭。
海水瞬間吞噬、士兵困在灌滿水的密室里尋找出口、不斷從破口涌進船艙的海水……
減少戲劇畫面,甚至連臺詞都寥寥可數,但紀實感鏡頭讓這場求生大作戰(zhàn)的震撼真實可感。
畫面以外,聲音是最大的“幫兇”。
阿圖真得好好謝謝諾蘭的好搭檔,配樂大神漢斯·季默(Hans Zimmer),在合作過《星際穿越》《盜夢空間》和蝙蝠俠三部曲之后,漢斯大神又親自為《敦刻爾克》操刀配樂。
早在電影拍攝之前,諾蘭就給漢斯提了需求——
(配樂)要有情感屬性、地理屬性和時間屬性
最終證明,季默出品必屬精品。
諾蘭:這是我聽過最美麗的東西之一
別的不說,光是里面不斷計時的嘀嗒聲,就讓阿圖產生被倒計時支配的恐懼。
以至于,從電影院出來,還滿腦是那個聲音。
幾乎所有配樂都克制沉穩(wěn),偶爾一些會摻進螺旋槳轉動和類似空戰(zhàn)警報的鳴聲,制造出分秒必爭的緊迫感。
說過畫面、聲音,還有人——《敦刻爾克》里的所有演員,這次都沒有演技。
別誤會,阿圖不是說他們演技下線,而是,這群演員全程就像真正的士兵一樣讓人入戲,你會不自覺地忘記“演技”兩個字。
除了諾蘭御用的湯老濕(湯姆·哈迪)和基里安·墨菲,其余起用的年輕演員,包括主角菲恩·懷特海德,以及杰克·勞登、湯姆·格林-卡尼、哈里·斯泰爾斯,全都融入到角色里。
說到這里,阿圖想說,諾蘭太會捕抓人了。
比起《盜夢空間》《星際穿越》這些前作,《敦刻爾克》是諾蘭對人觀察得最細致的一次。
每個角色都是立體的,通過一場撤退,諾蘭把這些各自立體但又各自鮮明的個體放到了一起。
一方面想要離開戰(zhàn)場一方面擔心背負懦夫罵名的士兵;
充滿希望的軍官在經歷炮彈后變得患得患失;
英勇殺敵的空軍也會在臨陣猶豫;
……
戰(zhàn)爭里沒有絕對正面的英雄,也沒有一心茍且的罪人,每個角色都是矛盾多面的,阿圖想,比起反戰(zhàn)里常談的愛與和平,極端狀態(tài)下的人性和抉擇更像是諾蘭要在《敦刻爾克》里體現的東西。
選擇沒有對錯,英雄可以是時勢所造,同樣,失敗者也可能只是受時勢所限。
為了大家能更好地欣賞此片,阿圖希望大家調低期待值。
如果你期待看到的,是一部燒腦版《血戰(zhàn)鋼鋸嶺》,甚至是結尾神反轉的《戰(zhàn)狼2》(雖然《戰(zhàn)狼2》的結尾已經很神反轉了),那《敦刻爾克》只會讓你大失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