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個月,單身的在考慮要不要租個對象回家,已婚的在爭執(zhí),到底是回婆家還是回娘家。
我們家倒不存在這個問題,娘家婆家都不回,就呆自己家,我覺得在哪過年這回事兒,只要雙方父母不強求,那夫妻雙方達成一致就好,只要大家都開心,真不用套太多的枷鎖在身上。
我家在西安,回娘家的車程是八小時左右,回婆家四小時左右,比起那些千里迢迢跋山涉水,輾轉好幾個城市坐幾十個小時的火車才能到家的人,我們離家足夠近回家也足夠方便。
那為什么不回娘家?
娘家在大陜北,冬天溫度低,愛刮大風,夾著沙子的那種,去年帶著一歲多的兒子回去過年,結果他感冒咳嗽,反復發(fā)燒到四十度,除夕前一天才好轉,爸媽操了不少心,也給他們添了很多麻煩。
所以,今年的計劃是年后天氣暖和了再回去,況且月初爸媽來西安呆了十來天,想念倒談不上,那就祝他們在家里和弟弟、弟媳婦,還有小侄子一起開開心心的過大年,每年年三十都是小侄子的生日,又增添了幾分熱鬧。
又為什么不回婆家過年?
在大部分人眼里,兒子媳婦回婆家過年是理所當然義不容辭的,更像是圣旨,我們家沒有那么專治。
婆家在大陜南,冬天家里沒有任何取暖設備,雖說溫度是比陜北高很多,但對于整個冬天都在暖氣房里度過的我們,著實不習慣,尤其有個睡覺愛蹬被子的小盆友,太容易生病。
婆婆在我家呆了幾天才回去沒多久,也算不上好久不見,最近看大家都在圈里刷回家過年,我跟老公說,要不問問婆婆,老家冷不冷,天氣怎么樣,再決定要不要回去。
結果婆婆在微信上回復他,陰天,不是很冷,你們自己看要不要回來!
我開玩笑說,正常的媽媽不是應該要求必須回家過年嘛!會說準備了什么好吃的,要走親戚什么的,不回家過年沒意思什么的,各種叨叨各種吧啦吧啦!你這估計是個假媽。
哦啦!不用回了。
其實我挺滿意婆婆這樣的回復,我們之間的相處方式一直是這樣,簡單,相互尊重,沒有客套,很多事情她會給出建議,但不會干涉太多更不會幫我們做決定。
婆媳之間,明確界限才不會有太多矛盾。
對我來說,我并不喜歡帶著小盆友大冬天出門,加上家里已經(jīng)置辦了一堆菜肉蔬果,就決定不回去了,年后抽空去北京看婆婆她一定更開心(婆婆在北京上班)。
最近日子過得太慵懶,每天都睡個大懶覺,然后宅在家里折騰美食、各種吃、看電視、和小盆友玩,我們家奶爸放假了,我也更懶散了。
唯一遺憾的大概是天氣不好,要不然一家人出去溜達,逛個公園看個花燈,總之我還是喜歡日子簡單隨意點,儀式感是挺重要,但太重視儀式感就會活得太累。
每年臨近年關,都會有一大波人,一邊使勁抱怨現(xiàn)在過年沒意思,一邊又各種懷念小時候。
比如下面這段:
小時候年是炕頭的一缸豆芽 ,現(xiàn)炸的一鍋麻花,年是父親買的肉,母親蒸的饃,全家的新衣服,年是揣在兜里舍不得花的那幾塊錢,那劈劈啪啪火花四濺的一掛鞭炮。
小時候年是期盼是幸福,長大了年是超市里的擁擠,是忙活了半天做好的飯菜,誰都吃不了多少 ,是每天的奔波 ,生活越來越好,可那份快樂卻離我們越來越遠……
乍一看好像挺有道理,可是我們明明更喜歡吃山珍海味火鍋燒烤和叫不出名字的熱帶水果好嗎!真的再像小時候那樣過年,肯定也會有一大波人懷念現(xiàn)在,比如 wifi、ipad,飛機、高鐵,或者是可以提前訂好的豐盛的色香味俱全的年夜飯。
我小時候過年就希望能吃到麻辣條和干脆面,甚至那時候的愿望就是長大后能嫁給賣辣條的,每年爸媽開始辦年貨時,就和弟弟再三囑咐他們,一定要記得買麻辣條和干脆面啊!
如今呢!它們變成了我們口中的垃圾食品。
是的!就是因為生活越來越好,物質越來越豐富,讓我們感受不到新衣裳、年夜飯帶來的喜悅感,我們必須要承認這一點,這就是所謂的年味變淡。
時代在變,儀式感也在變。
儀式感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或更好的方式來實現(xiàn),就像結婚,現(xiàn)在更流行旅行結婚,方便快捷也更適合這個時代。
過年也一樣,如今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旅行過年,帶著孩子和老人,去沒有去過的地方,吃沒有吃過的美食,了解不同的民族風情,享受時代進步帶來的便捷和服務,在一起過年比在哪過年更重要。
都說回家的路是最美的風景,都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沒錯!但父母之所以重視過年,是因為只有過年子女才有可能回家,他們才有可能見到想見的人,他們可能積攢了整整一年甚至不止一年的想念,都聚集在過年,所以他們眼巴巴的盼著我們回去。
于是我們長途跋涉,有可能七天假在路上就要耗費三四天,不累是假的,春運真的很可怕很耗費體力。
以前上學的時候,每次寒暑假都想回家又害怕回家,因為真的太累了,從西安坐火車到銀川,再坐汽車到縣城,再倒車到鎮(zhèn)上,再回到村里,一波不止三折,回到家要睡兩天才能緩過來,站票就更慘。
因為家里有重要的人,有熱騰騰的飯菜,有滿滿的思念,所以我們說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我們說再累只要看到父母也值了。
奶奶有五個女兒三個兒子,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基本都是老兩口兩人過日子,只有到過年,所有的女兒女婿、兒子媳婦和外孫家孫們,都會集中在初二初三這兩天來拜年,一大票人呆一兩天之后就返程,匆匆忙忙。
在我看來,這種熱鬧和冷清之間的急速轉換,會讓老人更孤獨,過年變成了短暫的團圓,然后又變成父母遙遙無期的想念。
希望常回家看看不只是唱唱,也不僅僅是過年才回家看看。
相信,比起過年回家,父母更希望我們經(jīng)常回家。
這個春節(jié),第一次,只有我們一家三口過,唯一的區(qū)別,大概是年夜飯要我們自己做,作為美食家和最佳拍檔,這個真難不倒我們。
我也會給家人包紅包,會在平常抽空多回家,我更希望明年的春節(jié),以后的春節(jié),都能帶著雙方父母旅行過年,享受更美好的生活。
最近被bbc的紀錄片《中國新年》刷屏,中國春節(jié)在外國人眼中滿滿的感動和新鮮,而身在其中的我們卻越來越不滿。
儀式不能變成形式,有多少人回到家依然是低頭族,基本和父母不溝通還說沒有共同語言,還抱怨過年無聊沒意思。
珍惜吧!世界上最大的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