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不是逗你玩 豆汁兒帶你學知識
陰陽這個詞,幾乎是中國文化中出鏡率最高的一個了,倘若你翻一翻中國的古書,會發現到處都是這個詞,比如《莊子》說“易以道陰陽”——《周易》這本神奇的書就是說陰陽的。《道德經》說“萬物負陰而抱陽”,形容一個人古怪,我們會說“陰陽怪氣的”,就連你身體出了毛病去看老中醫,大夫也往往送你一句:“哎呀,你這是陰陽失調啊”。
那這個玄之又玄的詞是什么意思呢?在這里呀,我跟大家分享一個我讀書的經驗,就是大凡看上去很玄妙的詞或概念,其實它的本源都很簡單。陰陽這個詞也是。陰陽這個詞,出現的很早,甲骨文中已經出現了陽字,金文當中,陰陽二字已經連用了。這個時候的陰陽,乃至《詩經》中“既景乃剛,相其陰陽”,都是指這個詞的最初涵義:陽,就是陽關灑射,陰就是陽光灑射的否定。
大概西周以后,陰陽開始被想象為“氣”。并且用這個“陰陽二氣”的模型去解釋自然界的現象。比如四季變化。
古人以為,氣候的變化都是因為陰陽二氣的作用,陰氣代表冷,陽氣代表熱。宇宙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發生交替變化,便反應在四季的變化上。夏季炎熱時,就是純陽,冬季寒冷時,屬于純陰。陰氣和陽氣互相消長,春季陽氣增長,陰氣衰弱,當陽氣到達最頂點時就是夏至。夏至是轉折點,陰氣漸漸強,陽氣漸漸變弱,當陰氣到達頂點時就是冬至。這時再發生逆轉,陽氣上升,陰氣下降,于是就完成了一個周期的變化。
再比如,中國出現的最早的對地震現象的解釋,也是用的這個模型。周代有個人叫伯陽父,說為什么會發生地震呢?就是因為陽氣伏在地下出不來,陰氣壓著無法上升,于是就產生了地震。
此外,日食月食、水旱災害,乃至瘟疫,古人都用一個陰陽模型來解釋,當然,這個解釋是很籠統很主觀的。
戰國以后,陰陽的涵義開始變得豐富,開始有了諸如原力、宇宙的大道、萬物的運行規律等意義。到了西漢,經過一個叫董仲舒的整理,陰陽與另外兩個大家也很熟悉的名詞“五行、八卦”,三大文化融合在一起,終于變得玄之又玄。也是這個時期,陰陽在自然科學方面的涵義融入到了中醫理論中,用陰陽五行模型來解釋人體的運行機制,也就是從那之后,才有了老中醫那句:你這是陰陽不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