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家盧梭說過,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而這三種方法恰恰是當下許多家長和教師最熱衷運用的。
因為它簡單、耗時短,技術含量低,因此也就沒有達到授之以漁的效果。
作為父母,什么是我們能送給孩子、可保障他們一生幸福健康的禮物呢?
第一件禮物是閱讀
閱讀可塑造孩子的智力、品質
我相信,雖然家長對孩子的具體期望各不相同,但共同的地方也很多,那就是孩子一生健康、幸福——這種大目標,通過“教育”所能實現的就是:第一給孩子良好的智力,第二給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質。
人在智力方面可能有一些先天差異,但塑造智力的空間也很大。發展智力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閱讀,這一點已被現代心理學研究證實。一個人的智力水平與其閱讀量呈正比:閱讀可拓寬見識,讓人獲得超越日常生活的知識。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不閱讀的孩子,就是一個學習上潛在的差生。”這是他多年在教學一線研究和觀察后得出的重要結論。
閱讀不但可以塑造一個孩子的智力,還可以塑造孩子的品質。任何一部書,只要是一本好書,往往都充滿真善美的情懷,其核心價值觀也是正面的。這些東西會對孩子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個從閱讀中經歷了豐富的生活,傾聽了眾多的智慧,分享了無數思考成果的孩子,其思想會更成熟,人生境界會更美好。
第二件禮物是自由
給孩子選擇權、嘗試權與犯錯誤權?
給孩子自由,不是對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著你需要給孩子“三權”:選擇權、嘗試權、犯錯誤權。怕孩子犯錯誤,凡事都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來做,孩子一旦失敗就大加指責,這樣的家長,就是強權家長,他們對孩子“關心和付出”越多,對其自由意志的剝奪就越多。
自由和尊重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全社會都在談“尊重孩子”,卻在“自由”的觀念上出現盲區,尊重也就變成了空話。哲學家弗洛姆說:“如果沒有尊重,愛就很容易墮落為統治和占有。”一個被管制太多的孩子,他失去了探索和認識世界的機會,也就失去了自我認識和調整的信心。
一個人,首先是個自由的人,才可能成為一個自覺的人。自由的同義詞不是放縱,而是選擇力和判斷力。那些真正幸福快樂的孩子,是那些真正獲得了自由的孩子,他們更清楚行為的界限在什么地方。而一個無法無天的孩子,其行為只是放縱,而非自由。放縱是壓抑的后果,是選擇功能的失效。這樣的孩子內心軟弱無力,因為他喪失了對自己的掌控力。
能否給孩子自由,是成人能否有分寸地表達關愛、有質量地去教育孩子的一塊試金石。成人只有首先解放自己的心態,理解了自由意志在教育中具有何等價值,才能把“自由”這個無價之寶送給孩子。
第三件禮物是身教
家長的行動比語言更有說服力?
思想家盧梭說過,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這三種方法恰恰是當下許多家長和教師最熱衷運用的。古人說得多好,“言傳不如身教”,這六個字無人不曉,但有多少人會以此為鏡,真正踐行身教?
活在虛榮中的家長不可能教給孩子踏實,刻薄的教師也不可能教會孩子寬容。為孩子做出表率,不僅是你在外人面前是什么樣子,更重要的是你和孩子相處時是什么面貌——這是最直接有效的教材,你教給孩子的,全寫在這里面了。
父母和孩子,是生命中最親密的一種關系。現在大家已基本形成共識:給孩子好的教育就等于給孩子最可靠的財富。但到底給孩子的“教育”是什么,家長之間差別巨大。這個差別,主要不是理念、身份、地位或文化程度的差別,而是教育手段的差別。這些會決定你給孩子的到底是銀碗、金馬車還是良弓。
無論都市或鄉村,貧窮或富有,高官或平民,你都可以把最好的教育送給孩子——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親自做出良好的表率——這是每位父母都有能力送給孩子的財富,也是孩子生命中得到的最美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