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一生都在苦苦追求圣人境界,卻求而不得。一直以圣人要求自己,卻未能如愿。何以故。沒有師父,韓愈曾經專門寫過一篇文章《師說》開篇就是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師父是道路上的指路明燈。古代的國學傳承分為兩種,一種是道統傳承,一種是學統傳承。但是現代人幾乎忘掉了道統傳承,整天追逐于學統傳承,就像單條腿走路,不平衡。所以人現在內心經常空虛寂寞冷。曾國藩讀圣賢書,以圣賢標榜自己,但是因為沒有師父的引導所以沒有真正的得到道統的傳承與加持。所以再給他千百萬年也不會成為圣賢。除非他真正的得到儒家道統的傳承。他在人生路上需要師父的引導,如此才能開啟人生加速度。
一位師父是精神依托,是方向,是道路,是光明。唐點評日記有很多不究竟的地方,讓人誤解。他說與人為善,說自己的善是有限的,所以要從別人那里獲取善。這是胡說八道,為什么,因為他這是站在凡夫的角度看圣人。圣人那種善,那種慈悲是無窮無盡的,是源自于本性,源自于本體。沒有盡頭,也不會窮盡?他還是現在公平的角度看問題?實際上而言,修行到最后是站在慈悲的角度看世界,超越公平,超越自私。
唐點評加入了太多不究竟不徹底的自我之見,我們讀這本書的時候,盡量的只借鑒曾的一些做法,對唐的一些看法盡量忽視掉。
所以此書只能指導公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