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筆之時我正坐在成都的正南方大概四點5環的位置。
小時候,成都是父母外出務工的地方,寒暑假我便會來到這里。
大學我在這里過了四年,不過都是學校家里兩點一線。
去年從深圳回來到現在,我作為一個成年人和成都接觸了一年多的時間了。
出租車上寫著:成都是一個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出租車是什么呢,是外地人來蓉的第一站。外地人為什么來蓉呢,因為成都是旅游城市。每天早上7點左右從我所在的西北3點5環進城途徑蜀西路便會看到很多的旅游大巴。為什么叫蜀西路呢,因為是去蜀國西邊的路。成都的西面近的有都江堰,青城山,雅安碧峰峽,臥龍大熊貓保護區,遠一點有馬爾康,阿壩藏族自治區。
而來蓉的游客多住在哪里呢,答案是二環以內。為什么呢?因為那里酒店較多,且是成都老城區所在的地方,自古就繁華,出名比如錦江賓館,一號線上天府廣場站過了就是錦江賓館站。美國大使館坐落在南二環內側,而最出名的美食也在二環路南三段的玉林片區。那么成都的大保健哪里比較多呢,當然也是這里比較多了。
成都的常住民呢?何為常住,即一年365天有300天以上肉體都沒有離開過成都第二繞城高速的人。這些人基本來自成都周圍的縣市區,極少部分是外省人,而土生土長的成都人基本只有郊區的為主了,而錦江區成華區武侯區金牛區青羊區幾個老城區的大部分原住民基本還留在成都的占比較少了。何以見得呢,因為口音聽一下就知道了。什么是地道的成都口音,李伯清知道么,基本上他的口音就是地道的成都話。
前幾天看新聞,標題不記得了,大意就是中央又撥了多少錢給成都發工資,名曰:就業補助。真是荒唐至極,不過想來也是合情合理。除去前面講到的旅游業可以創造收入以外,其他行業真的很差勁啊。如果把中國的省當成國家來看待的話,蜀國現在就是重工業,輕工業,高端制造業被嚴重傾銷的國家。基本沒有成都土生土長的企業可以在這些方面有所作為的。
成都市現在有五條環線快速路,以天府廣場為圓心,往外劃圓,逐步變長,限速也逐步變高。一環路上都是公交車,和趕著去吃火鍋的。二環路上都是出租車和豪車。三環路上都是上班族,四環是高速,一到周五下班就爆炸,掛車,貨車,小車,擠到爆。五環基本上沒有車。
如果按照城市的道路設計,地鐵設計,城中心應該是天府廣場向外擴散。但像中國其他的城市發展道路一樣,相比于耗費人力物力去拆除老城區還不如找塊平坦的郊區進行新城建設。成都市的領導選擇在南邊。而有此先見之明的少部分投機客當然在新城的建設中賺的盆滿缽滿。南邊的房價從最初的幾千元一平漲到現在接近兩萬一平。中間的套利空間足以抹殺掉任何行業的工資漲幅。所以在成都成年人間經常在談論的話題無非是“當初要買套房,比干啥都強”雖然這句話放在過去中國的大部分城市都一樣,但成都這種更窮的西部城市,又會讓人更加懊悔,因為這樣暴富的機會真的少之又少。
。
成都算是一個典型的年長者掌權的社會形態,地理上這里屬于大西部,再往西邊就是歷史上都不穩定的疆域。穩定可以說是中央對成都比較看重和唯一看重的地方。雖然大力在倡導創新創業,不過基本都是口號上的東西,這里基本都沒有脫離依靠關系網進行利益輸送的局面。而多數有想法的年輕人在這里是無法施展拳腳的,因為任何改變現有局面的行為就是在傷及固化階級的利益。當然這口鍋不是要成都來背,整個中國除了幾個一線城市以外,情況都差不多。
前幾天成都舉辦了首屆國際馬拉松,地點毫無疑問在南邊的新城區,贊助商是日產汽車。恰逢周六,我沒去現場,早上起來打開電視機看了五分鐘,鏡頭全程都是對著兩個領跑的黑人,圍著興龍湖在繞圈。最后第一名沖過終點后,央視的解說感覺像是松了口氣似的,終于可以結束這尷尬的畫面了。特地去查了下,重慶早幾年就開始辦國際馬拉松了,都成為西部比較出名的賽事了。
說來成都比較好的一點就是氣候宜人,冬天不是特別冷,熱天也不算特別熱,沒有臺風,沒有暴雪。之前比較嚴重的霧霾隨著全國范圍內的污染整治也算變得不嚴重了。
你眼里的成都是什么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