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的茶花不是指植物株的茶花,而是指用在茶席之上,與茶席共同營造同一氛圍空間的花。
沒有學插花,但是因爲有姝含這個好朋友,時常得到她的指點,就像擁有了秘密武器。
每次跟她聊起插花,或者她帶著我們插花,都不是要上一節(jié)課,而是突然有了需求,或者喝著茶聊著天就興起。這樣的好處,就像寶釵學習茶的過程一樣,不是功課,而是日常。反而更有體會,也能理解和交流得更深入,幷且有前序有後續(xù)。
姝含雖然一門深入是插花,但是對茶的瞭解和理解比大部分人都更深廣,而她從小又在家庭環(huán)境中接觸中藥材,對中醫(yī)也有一定的理解,尤其是思維角度和思維方式的建立受其浸染。而我呢,從茶和中醫(yī)入手,平日喜歡書畫。于是我們的聊天就總是一說,對方就懂了,常有靈犀一點的爽快。中國文化延伸出的各個表現(xiàn)形式背後都是統(tǒng)一的。道理法皆通,只是術器之差。
阿三前天給我打電話,說起來他正在拍的一個插花的主題,需要采訪七個完全不同的人,我是其中一位,想讓我聊聊在我的日常中,如何看待插花與茶的關係。
于是就有了下面這段,就這個話題與姝含交流的主要內(nèi)容。
茶花之于我,是這樣的角色,或者說有這樣一些切實的作用。
第一,? 茶花是最好的迎接者
無論熟悉的還是陌生的人,進入茶空間,或者落座于茶席,有沒有茶花的差別還挺大的。它就像一個美麗又溫柔的迎接者,帶領你進入這個新的空間,開始下一步。
當美這件事經(jīng)由一種形式被表達時,整個氣場就有了一種情緒調(diào)節(jié)的作用,進入這裏的人,有被“被設定”的氣場融入的感覺。
作用于氣場,對情緒的調(diào)節(jié)。這是在有茶花出現(xiàn)時我最深刻的體會。
每次在厚樸中醫(yī)健康營進階班講茶課,第一次課都不需要大家上手泡茶,而是有兩位助教泡給大家喝,爲了保證茶湯表現(xiàn)的穩(wěn)定性。因此會設兩個茶席,同時配有茶花。教室空間不小,每次學員15-20位的樣子,所以茶花的體量也不是小到不留意就忽視了的,與茶席和空間相匹配。
大家經(jīng)過幾天的中醫(yī)各門課程的緊張的學習,突然進入到茶課教室,每一次,每一位進入的同學,都會一進門就呼喊出來:好美啊。然後大概有好幾分鐘的時間,他們都是圍著茶席茶花嗚啦嗚啦地歡快的表達、感嘆和拍照。
那一刻我沒有攔著大家急于開始講課,而是讓他們盡情地感受。
茶花那一刻起了兩個重要的作用。以它爲載體的美對人的療愈,這種療愈是一瞬間的,就在那麼一瞬間感受到了愉悅。以及以它爲媒介,學生放鬆地融入課程的基調(diào)——這是一節(jié)需要「感」與「覺」的課。
因爲有它的提領,茶席的布置與茶道具也就有了延續(xù)。大家在第一節(jié)課上,都是愉悅放鬆地享受和體會每一款茶的滋味。
厚樸中醫(yī)課的茶課是作爲修心課出現(xiàn)的。能夠讓大家對美有感有覺,感受到愉悅,幷得到滋養(yǎng),就是最大的能量和收穫了。
第二,茶花與茶與中醫(yī)彼此呼應
因爲學習中醫(yī)的緣故,對于茶與身體的關係,是近兩年最關注的點。具體來說,就是順應時節(jié),天地自然的變化,在對的時間,對的地方,喝適合自己的茶。而中醫(yī)的觀念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重視天地人之間的相應的,遵循大的規(guī)律去生活,就不會出大的偏差。出生在沒有植物的沙漠青海,生活在缺乏植物山水的北京的我,一直是對自然界的其他生物與時節(jié)的關係不足夠敏感的。可是茶讓我對此建立了敏感。
搬到萬科青青後,環(huán)境好的像個大公園的小區(qū)生活了這八個月,經(jīng)歷了不完整的四季,對此更加的敏感。每天走在小區(qū)里,都能看到花草樹木動物的變化,感受到天、地、風等等所有氣象之不同。食物、藥材、茶的産有地采有時,花開花落結(jié)果枯萎的有時。當你應著時節(jié)選擇茶來喝時,也會想到與之相應的植物。而更方便的是,因爲小區(qū)裏植物的豐盛,你可以應著時節(jié),讓這些植物成爲茶桌上的一個元素。
今天來了接近20位中醫(yī)同事,一早整理完院子,我就去小區(qū)裏溜達,大門口的兩棵玉蘭花開了,有些轉(zhuǎn)角的迎春花也開了。剪了幾枝下來,插了花。于是,就是那麼有趣,今天的茶,就會有春天的氣息。那是茶裏有的嗎?大家一坐下,望著這枝花飲茶時,莫名覺得幸福,只是這杯茶的功勞嗎?也于是,當我們回憶這次聚餐的時間時,可能會想起桌上這枝茶花,于是知道我們在迎春玉蘭初開的仲春聚在一起過。
飲茶的氛圍和氣場是綜合的因素營造的,甚至來的人也是其中的一個因素。假設今天爲了讓大家感受到春天來了的氣象,我會選一款很春天感覺的,幷且適合這個時節(jié)來喝的茶,又是不是每個人都能接收到呢?來喝茶的人不一定那麼懂茶,或者對茶沒有那麼敏感,更不要說飲與食都是非常個人化的體驗,每個人的感受都不同,也不在把控範圍內(nèi)。那讓大家都感受到了春天的意向的是什麼呢?我想,茶花功不可沒。當茶花引入場景中時,花的季節(jié)感的直觀性,就成了一個點撥,讓喝茶的人更容易接收到我想傳遞的信息或者我的表達。無論是顯性的還是隱形的。
第三,茶花之于茶席的實用性
我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如果是非常小的兩三人的茶席不存在這個問題,稍微大一點,六七個人,或者更大的席,這個問題就會凸顯。如果茶席是一幅畫,似乎總?cè)绷艘还P,提神的一筆。而這一筆,往往是茶花完成的。
1. 平衡感
茶花無論是縱深取向還是鋪陳開來,都會起到調(diào)節(jié)視覺平衡感的作用。使得整個茶席在分量分布上得到一個平衡。因爲通常的茶席都是鋪布開來,缺乏垂直向的布置元素。尤其是在大的空間裏。這樣的問題是,整個席無論怎麼斟酌,都覺得氣是塌下來的。也因此有些大的茶會會通過布幔、高樹、大枝來進行布景,如果不通過空間布景的方式來平衡,那麼就需要借助茶花來達成。讓整個茶席的視覺具有平衡的美感,幷且具有生發(fā)之精氣神。
2.綫條感
所有的茶具,除了壺承可以有突破之外,其他大多是以“團塊”形爲主要型制,那麼無論從書法還是繪畫中,都可以感受到這一點,這樣的一幅作品,綫條感是缺失的。這個綫條感的補充也是茶花完成的,無論是從左到右,還是從上到下,它都會起到貫穿連接的作用。
3.色彩感
茶具想實現(xiàn)色彩的協(xié)調(diào)不容易,頂多是大致的和諧。有時候會需要一點出挑的色彩來點睛,往往我們又不會選擇讓茶具來完成,一來太過搶眼,二來難以和其他茶道具協(xié)調(diào)。這時候,想補入的色彩或者出挑之色彩,也由茶花完成。幷不需要體量多大,哪怕小小一朵一葉一枝,整個席都會鮮活靈動起來。
4.溫度感
茶花可以調(diào)節(jié)茶席的冷熱度。
比如,早春,微涼。銜接冬與春氣,可以借茶花表達破冰生發(fā)之氣。夏天,炎熱。可以借茶花表達對冰雪的想像,帶來一絲清涼。春夏之交,可以借茶花表達逐漸溫暖的感覺,對夏天的熱烈擁抱。冬天,更可以借茶花配合起炭煮水和小紅泥爐、溫暖的茶,一起表達嚴寒中的暖融。下雨天、不下雨的悶熱天、涼爽微風的天等等,我們都可以讓茶席傳遞不一樣的溫度。
而這些就是茶花在茶和喝茶的人之間建立的一個感知的橋梁。
5.呼應感
10月,是桂花的季節(jié),這個時候我們會有用桂花窨制的茶。當我以這支茶作爲主題時,旁邊插一枝沒有桂花的桂花葉,杯中桂花香飲入口中,就仿佛看到了一個有時間感的過程。
茶花與茶,泡茶人的心意與喝茶人彼此呼應。
第四,茶花的氣息
日式和中式對茶花的理解完全不同。
不僅是不同時節(jié)花信的差異。中國的花信跟日本、韓國的不一樣,即使同在中國,南北東西差異也很大。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時間,當然都會切合此時的人、時間、場景、風土人情來做茶與茶花的相應的選擇。
更重要的是,中式茶花的氣息,永遠是強調(diào)“和”的。這與中國的一切傳統(tǒng)文化之氣息一脈相承。
不像日本茶花,要有專門的壁龕來安置,三具足之外別的不能干擾。中式的茶花是融入性的,它不是單獨的模塊獨立存在,在它的背後有前言有後語。
同時,即使它的作用在出挑、點題上,依然是不喧賓奪主的。無論它的大小、香味、氣場、色調(diào),都與茶席相和。沒有人覺得它是多的,沒有人覺得它是不和諧的,才是好的恰當?shù)牟杌āR卜路鹞ㄓ腥绱耍挪贿`背茶花本身存在的意義。
董欣賓先生對中國畫的創(chuàng)作,曾經(jīng)有一個概念叫作“0的美學”,即美的數(shù)布概念。認為美的規(guī)律就是數(shù)布,并通過論證得出了“最佳數(shù)布就是使畫面中力的數(shù)布等于0”這一結(jié)論,以此檢驗一切作品的章法的成敗,包括一切抽象畫,無不得心應手。也就是說所有元素,無論點畫、色彩、布局、情、境、氣、韻都最終達成一種平衡,力的數(shù)布爲0。每當我覺得茶席裏感受到了某種不平衡時,通常都是最終借由茶花達成了和解。
中藥配伍中有“君臣佐使”之說,這是方劑學術語,指的是方劑配伍組成的基本原則。其中臣藥的作用是輔助君藥加強治療主病和主癥的藥物;使藥的作用,一是引經(jīng)藥,能引方中諸藥以達病灶的藥物。二是調(diào)和藥,即具有調(diào)和諸藥作用的藥物。
而茶花之于茶,之于茶席,之于空間,之于我,就是或臣或使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