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注釋
聞:聽說。官軍:指唐朝軍隊。
劍外:劍門關以南,這里指四川。
薊北:即河北,泛指唐代幽州、薊州一帶,是安史叛軍的根據地。
涕:眼淚。這是痛定思痛、喜極而悲的眼淚。
卻看:回頭看。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還有一點的憂傷?愁已無影無蹤。
漫卷:胡亂地卷起。是說書也無心看了。
喜欲狂:高興得簡直要發狂。
放歌:放聲高歌。須:應當。縱酒:開懷痛飲。
青春:指明麗的春天的景色。
即:即刻。
巫峽:長江三峽之一,因穿過巫山得名。
便:就。
襄陽:今屬湖北。洛陽:今屬河南。
創作背景
作于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春天。寶應元年(762)冬季,唐軍在洛陽附近的衡水打了一個大勝仗,收復了洛陽和鄭(今河南鄭州)、汴(今河南開封)等州,叛軍頭領薛嵩、張忠志等紛紛投降。第二年(763年),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縊,其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等相繼投降,至此,持續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宣告結束。
杜甫是一個熱愛祖國而又飽經戰亂的詩人,他當時正流落在四川,本詩是杜甫聽聞官軍收復失地這個大快人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遂走筆寫下這首詩。抒發詩人無法抑制的勝利喜悅與還鄉快意,表現了詩人真摯的愛國情懷,表達了詩人博大的愛國胸懷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常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后被尊為“詩圣”,與李白并稱“李杜”。
杜甫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于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于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郁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
賞析
詩的前半部分寫初聞喜訊的驚喜;后半部分寫詩人手舞足蹈做返鄉的準備,凸顯了急于返回故鄉的歡快之情。全詩情感奔放,處處滲透著“喜”字,痛快淋漓地抒發了作者無限喜悅興奮的心情,因此被稱為杜甫“生平第一快詩”。
“劍外忽傳收薊北”,起勢迅猛,恰切地表現了捷報的突然。詩人多年飄泊“劍外”,備嘗艱苦,想回故鄉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薊北”未收,安史之亂未平。如今“忽傳收薊北”,驚喜的洪流,一下子沖開了郁積已久的情感閘門,令杜甫心中濤翻浪涌。一個“忽”字,起到了引領全文的作用。
“初聞涕淚滿衣裳”,“初聞”緊承“忽傳”,“忽傳”表現捷報來得太突然,“涕淚滿衣裳”則以形傳神,表現突然傳來的捷報在“初聞”的一剎那所激發的感情波濤,這是喜極而悲的真實表現。“薊北”已收,戰亂將息,乾坤瘡痍、黎民疾苦,都將得到恢復,詩人顛沛流離、感時恨別的苦日子,總算熬過來了。然而痛定思痛,詩人回想八年來熬過的重重苦難,又不禁悲從中來,無法壓抑。可是,這一場浩劫,終于像噩夢一般過去了,杜甫和家人終于可以返回故鄉了,于是又轉悲為喜,喜不自勝。這“初聞”捷報之時的心理變化、復雜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寫法,必需很多筆墨,而詩人只用“涕淚滿衣裳”五個字作形象的描繪,就足以概括這一切。
第二聯以轉作承,落腳于“喜欲狂”,這是驚喜的更高峰。“卻看妻子”、“漫卷詩書”,這是兩個連續性的動作,帶有一定的因果關系。當詩人悲喜交集,“涕淚滿衣裳”之時,自然想到多年來同受苦難的妻子兒女。“卻看”就是“回頭看”。“回頭看”這個動作極富意蘊,詩人似乎想向家人說些什么,但又不知從何說起。其實,也無需說什么了,多年籠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兒去了,這一句是用妻兒的歡欣來襯托詩人的欣喜之情。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一聯,就“喜欲狂”作進一步抒寫。“白日”,指晴朗的日子,老年人難得“放歌”,也不宜“縱酒”;如今既要“放歌”,還須“縱酒”,正是“喜欲狂”的具體表現。這句寫“狂”態,下句則寫“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經來臨,在鳥語花香中與妻子兒女們“作伴”,正好“還鄉”。杜甫想到這里,自然就會“喜欲狂”了。
尾聯寫詩人“青春作伴好還鄉”的狂想,身在梓州(今四川三臺),而彈指之間,心已回到故鄉。詩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繪實境。從“巴峽”到“巫峽”,峽險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峽”到“襄陽”,順流急駛,所以用“下”;從“襄陽”到“洛陽”,已換陸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準確。
這一聯,包涵四個地名。“巴峽”與“巫峽”,“襄陽”與“洛陽”,既各自對偶(句內對),又前后對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對;而用“即從”、“便下”綰合,兩句緊連,一氣貫注,又是活潑流走的流水對。再加上“穿”、“向”的動態與兩“峽”兩“陽”的重復,文勢、音調,迅急有如閃電,準確地表現了詩人想象的飛馳。“巴峽”、“巫峽”、“襄陽”、“洛陽”,這四個地方之間都有很漫長的距離,而一用“即從”、“穿”、“便下”、“向”貫串起來,就出現了“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的疾速飛馳的畫面,一個接一個地從讀者眼前一閃而過。
譯文:
劍門外忽傳收復薊北的消息,初聞此事分外歡喜淚灑衣衫。
回頭看妻子和孩子哪還有一點的憂傷,胡亂地卷起詩書欣喜若狂。
日頭照耀放聲高歌痛飲美酒,趁著明媚春光與妻兒一同返回家鄉。
快快動身起程巴峽穿過巫峽,登上了襄陽后又直奔洛陽。
擴展閱讀
【紀錄片——跟著書本去旅行】
名人故事之旅——杜甫在成都
文化遺產零距離——杜甫草堂和白帝城
【版權聲明】本文部分內容來源于網絡,僅供個人學習和記錄使用,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