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什么說這是一個懂比愛更重要的年代呢?
我相信從古至今都是這樣子,不光是現在這個年代。
當我們懂一個人的時候,并不僅僅是說因為她是女生,或者因為他是男生所以不一樣,那樣比較低級。更重要的是我們通過判斷識別他的性格特質去更深一步的了解他。知道他喜歡做什么,不喜歡做什么,知道他關注什么,不關注什么,知道他討厭什么,喜歡什么,知道他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
這樣子我們就能夠知道做出什么樣子的行為去影響他,而不是一心想著去改變他,因為一個人的性格是很難改變的。
我們要通過價值交換這個原則去進行溝通。當我們知道對方要什么的時候我們就能夠滿足對方,來實現共贏。
而當不懂一個人的時候,你去愛她就會找不到方向,你首先得懂她,你才能學會去愛。
二、為什么說disc不光是四種行為風格理論,更是四種思維方式?d做的究竟是什么?
d做的是捍衛自己,而不是侵犯他人。這種行為風格也是一種思維方式。這是從自衛的角度出發的。就像我們習武健身一樣,做的是保護自己,強身健體,而不是為了傷害別人。
d為什么要那么強勢,那么霸氣,那么雷厲風行,那么自尊心強,那么想要掌控局勢,那么行動力強,那么以目標為導向,還創新多變?
這有可能跟一個人從小的成長環境有關,如果一個人從小就是受盡虐待,被人欺負,那么他的性格要么是非常軟弱,要么就是十分強勢。因為他對于類似的威脅到他的脆弱的部分的事情非常敏感,一旦被觸發,就可能會用暴力來解決問題。看似是暴力攻擊實際上是在保護自己不受傷害。連岳老師在《連叔教你說粗話》里面寫到:
自我苛責和他人的苛責,將會毀了你;你要能成長,就得有能力抵抗這兩類苛責。
> 這抵抗力,體現在保有你的攻擊性。
> 保有你的暴力,不放棄你的攻擊性。這是你當好人的要件,這樣你才能保護你的好。
> 不合作。當你知道對方侵犯你利益的意圖和行為時,成本最低的方式就是遠離,拒絕與之一切合作,任何牽扯都繼續損害你。
表達你的情緒。不要給侵犯者所謂的面子,他想侵犯你,你卻考慮他的面子,這已經在受辱了。更不要恭維他。不要給他面子,冷淡他,拒絕他,不理他。
敢于對抗。在退無可退之時,小個子孩子敢于和校園流氓打一架,即使輸了,境遇也會好很多,這行動讓對方知道:這是個硬漢,欺負他的成本太高,被報復的可能性也大。他們會轉向更軟弱的人。這行為模式,在成人世界,也是一樣的。
這是d型的特點,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他傾向于不信任任何人,只相信自己。我覺得體育運動就是這樣一個以目標為導向的事情。體育競技要的是贏,要的是更高更快更強。要展示自己的力量。而不是展示自己的仁慈,不可能說“咱們關系好,你讓讓我吧?!?/p>
絕對的掌控力,絕對的唯我獨尊的那種野性,支配,引導。我們如果是s可能就會傾向于軟弱,容忍,自己心里憋著,選擇燃燒自己也不愿意殃及他人,典型的非暴力不合作。
我們經常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薄傲舻们嗌皆诓慌聸]柴燒?!薄昂盟啦蝗缳嚮钪?。”
但是屈原在《漁父》說道:“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李白又說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p>
光從這幾句詩句來說,我認為屈原和李白就是偏向d特質的多一些,而說上面幾句話的人偏向于s。他們的價值觀不一樣,他們的內心世界就是會有很大差別。
有時候我們會聽到各種各樣的話,會覺得,咦,這個人說的也對,好像那個人說的也對,然后就是完全沒有方向隨波逐流。那只是因為我們的價值觀不夠明確,我們的解釋系統不自洽,出現了邏輯混亂的。就是要么就是沒有清晰必要準確的概念,要么就是有害的概念,要么就是概念與概念之間沒有足夠清晰必要準確的聯系。
我們要找到建立自己的穩固自洽的價值觀,知道什么對于自己來說最重要,什么對于自己來說更重要。然后堅定不移的去追尋。知道自己要什么。
可怕的不是聰明的人比我們更努力,可怕的是優秀的人走對了方向。其實就是這樣,我們可以從自己的人生四個維度去找到對自己來說自己更為重要的事情,然后做下去。
對于李白和屈原來說,可能就是人生的溫度和深度更為重要,高度和寬度要少一點。而對于說“好死不如賴活著”這樣的人來說就是寬度和溫度更重要,深度和高度要少一些。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有些人活著,其實他已經死了,有些人死了,可是他還活著。”也有人說過:“有些人活到了七十歲才埋,但他實際上在他三十歲的時候已經死了。”我認為這就是人生四度可能都沒有占著的人上面。
只有當我們在主動做事的情況下我們才算是活著。當我們克服困難的時候,我們才算是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