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這個話題之前,我首先要解釋一下什么是信息繭房。簡單來說,是指人們關注的信息領域會習慣性地被自己的興趣所引導,從而將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的現象。也就是說人們會被自己的興趣愛好關注熱點給綁架。
其實本身大數據是可以給人們以便利的,只不過在一些突發性的社會群體事件中,大數據往往會成為焦慮制造機。比如我在小紅書上,本來只是想搜索一些60歲以上的老人面對病毒該做哪些準備,我原本的心態還是積極健康的,但隨著搜索的深入,大數據開始對我這個人做出剖析。
這就是焦慮的來源,它開始判斷我的個人特征,我的家庭構成,然后出于好心的目的給我推送和我同類的人的信息。隨后當我點進去其中某一條時,我會發現后面的十幾條都是越來越嚴重的內容。然而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不可否認的是這次的放開,絕不是那么輕松就可以過去的,但我想也并不至于到十分嚴重的地步。無論是在朋友圈還是在各種社交軟件上,我們所看到的種種,往往都是大數據分析之后有意推送的。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得過流感的,我說的是流感而不是感冒哦。仔細的回想,我的朋友得流感時,高燒不退,咽喉疼痛,輾轉反側,徹夜難眠。這些個癥狀一樣都沒少,甚至高燒了三天去醫院掛水也不見好轉。這次問她新冠和流感有什么不同,她給我的回答是差不多,流感的時候因為覺得為什么感冒都會發燒那么久還降不下來,反而更加害怕,以為自己得了不得了的大病。這次知道是奧密克戎之后,倒也沒那么害怕了。
當然也有可能我的朋友才是那個特異性吧,但當難受的感覺成為段子在瘋狂流傳時,人們的心是會把自己的癥狀加重的。因為我們需要認同感來慰藉難受的身體,而尋求慰藉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加入人群,并告訴他們我和你一樣,甚至比你更慘。
人的心理真的是十分復雜的,我們一方面在不斷的尋求我和你一樣的認同感,一方面我們又會覺得我會更加與眾不同。而大數據總是可以通過它的算法,精準的拿捏人性,所以我們會被大數據綁架包圍,深陷于信息繭房之中。
不信?你可以做個實驗,打開你的微信好友列表,找幾個許久未曾聯系的朋友,點開他們的朋友圈,你會發現原來他們也有在更新朋友圈的,只是我們似乎很久沒有看到了。因為他的數據被大數據認為你不喜歡,就會減少推送。
就連微信好友都是如此,更不比說一些開放的社交軟件了,小紅書上搜索和你看到的內容截然相反的關鍵詞,你會發現截然不同也有很多信息。
保持自己的信息來源,當我在社交軟件上看到太多同質化的信息時,我就會果斷的點擊不喜歡減少推送的按鈕,然后搜索一些與之相反的關鍵詞,來盡可能避免我不被困在信息繭房中。
但俗世沉沉,由于信息技術提供了更自我的思想空間和任何領域的巨量知識,一些人還可能進一步逃避社會中的種種矛盾,成為與世隔絕的孤立者。如此種種又有多少人能始終保持冷靜理智,客觀中立呢?我們既不要成為孤立者,又不想被裹挾著前進,所以我們可以選擇成為發聲者。
發出自己的聲音,避免自己的被裹挾。但這又會遇到另一個問題,網絡太過于龐大,如果成為發聲者,就會收到很多的無理的謾罵,就連我這個小小的千百人關注的公眾號,后臺都有很多不堪入目的留言,所以修煉自己的心態又會成為另一個必修課。不過我想無論怎么樣,不要讓自己被困在信息繭房中總是正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