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最近對這句話有了切身體會。三月份以來,日子好像開啟了魔幻地獄模式,外公突然離世、搬家、接到還不錯的單子、上海疫情、被封控地點包圍、因為一些疏忽被客戶取消訂單,還有無數零碎的事務,感覺身體和靈魂都被打散好幾次,又強行被自己聚形,好歹還維持了個人樣。
以上是四月下旬寫下的文字,當時腦袋一片混沌,好似要墜入虛空,落到文字上卻是輕描淡寫一筆帶過。好像有點明白了,為什么古今如一的哀愁可以被世人一遍遍地詠嘆,因為能被書寫的只是當下萬千思緒中的一縷,而每次刻骨銘心的境遇又不全然相同,因此說得再多也不為過。可即便再精準代入的語言,也無法讓旁人完全體驗當事人的心情,所有的沖突與不理解,也正是由這些點點滴滴的情感累積的,而沒人有解決辦法,只有將期盼與要求轉化在自己身上,并對他人寬容,心態才會變得平和一點。
這會兒今年的第一季度快要結束了,日子終于過得好了一些,主要是心態終于又歸于平和,現在看來這是多么不容易且了不起的一件事。結合大環境一句話來描述一下,“在疫情的中后期,我過上了比之前更好的生活”,這聽起來多么勵志,至少對于我自己來說。以前總覺得要經歷驚濤駭浪的人生才有樂趣和價值,現在卻如此地渴望平靜,可能是這環境帶來的壓迫,讓我明明還沒有經歷什么,卻有了像是歷盡千帆歸來后的心態,連追求都變得不一樣了。
想起來以前總覺得35歲之后可以過上自己喜歡的生活,現在快到30,才意識到實現這一理想需要具備的條件,不僅要有意識,有努力,更多的是取決于選擇。書里說“一次等于沒有,一次不算數,一次就是從來沒有。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沒有活過一樣。”所以只有一次的人生有什么價值?書里又說“追求意義的過程就是意義本身”,所以人生的價值在于追求價值的過程,換句話說,雖然人生只有一次,我們卻可以選擇重復經歷的事,這些重復經歷的事決定了人生的走向以及生活的狀態。簡而言之,選擇大于努力。或者可以說,選擇對了,努力才有結果,有結果才會有價值。
這是今年第一季度很主要的一點體會,有些選擇看似是被動做出的,實則多少摻雜了自己的意愿,痛苦只是因為這個意愿還不純粹,或是在諸多思緒中沒有占據上風。而痛苦帶來成長,成長后的我們,可以有更多的選擇權,和更強大的選擇意識和邏輯,在每次果斷優質的選擇中,內耗減少了,生活自然會變得輕松順遂許多。
現在網上都流行說“擺爛”的人生,今天早上還刷到一個視頻,說名人也擺爛。雷蒙德卡佛說:“我從沒喜歡過工作,我的目標永遠是得過且過。”余華說:“我第一天到文化館上班時故意遲到了2個小時,結果我發現,自己竟然是第一個來上班的,我心想這地方來對了。”毛姆說:“你想干什么?我想得過且過。”我點開有兩千條評論的評論區,在這個問題上大家居然出奇地清醒,基本上都不想干活,卻知道擺爛的前提是要有擺爛的實力。有個評論說得尤為扎心“名人擺爛,是有實力不干活。普通人本來就“爛”了,壓根不用擺”。現代人的壓力在此可見一斑,而大多數人的追求在此高度統一了。我突然間覺得自己并不孤獨,因為在這條追求的道路上,幾乎所有人都是同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