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四線城市工作了一年的朋友璐璐來北京工作了,公司地址在五道口,她住在通州,周末來朝陽區找我吃飯。
在A鎮長大,在B城上學,來C市工作。
在回龍觀租房,在五道口上班,在東城區過周末。
類似于這樣的排列組合,你在北京的大街上隨隨便便找幾個人問,都有很多種結果。
璐璐在地產中介那里找的房子,被騙了一次押金后租到了這間不到15平米的隔斷間,一個房子8個房間,平時關著門,和室友之間有揮之不去的疏離和陌生感。偶爾夜里失眠,會聽到隔壁房間情侶輕微的呻吟聲。
常常加班到晚上9點鐘才回去的璐璐,會提前在網上定好外賣,再回到租的小房間。吃完外賣,把盒子扔進垃圾桶,躺在床上玩著手機。
黑夜雖長,但又極其容易吞噬一個在大城市生活的年輕人。
這個城市的周末鮮活而豐盛,但璐璐的周末,是懶于社交,其實是鮮有人找,空閑時休息睡覺,與自我為伴。
我們都是璐璐,而璐璐,是在北京生活的無數個年輕人的縮影。
我們單身且租房。
我們遠離親情,愛情無望。
我們很年輕,我們很孤獨。
我們背井離鄉,浩浩蕩蕩,成為這個城市里獨自生活的空巢青年。
2
何為空巢青年?知乎上有個總結:無人與我立黃昏,無人與我粥可溫。段子手們把這種情景具象化,比如“我最好的朋友是siri”,“我的安全感來源于充電寶”以及“我一周最多的時候吃了5次黃燜雞”。
“空巢青年”大多指離開家鄉和父母、在大城市租房獨居的單身年輕人,他們中有些人背井離鄉,獨自在外打拼,與親朋好友聯系減弱,成為一個個孤島。
璐璐來北京前,我跟她說:最好只帶一個行李箱。這便是空巢青年的生活法則:沒有什么不可以失去。
在北京的角落里,有無數被北京這個大怪獸俘虜的,只能在深夜舔舐傷口的空巢青年。
這群人的共同點,也許就只是孤獨。孤獨是他們的武器,也是唯一可奉獻的禮物。吐出了唯一的孤獨,使他們不安,于是又想把孤獨攥回手里。北京的張力,大抵來源于此。
最徒勞的孤獨是北京的,也是人間的。
海明威在《流動的盛宴》中寫20世紀黃金時代的巴黎,“這里的一切都不容易,包括貧窮、月光、是非對錯和枕邊人的呼吸”。
這樣看來,20世紀的巴黎和21世紀的北京,并沒有太大的區別。
北京不在乎你的過去,也不負責你的未來。它甚至顧不上審視你的失誤和成就。
它不記錄你的瞬間。所以北京的浮光掠影,由人記錄,但往往隨風消散。
在北京這樣一個偌大的冷漠的缺少愛情的城市生活,需要的就是適應孤獨、習慣孤獨,需要的就是這樣的頑強的生命力,需要一個人像一支隊伍,不氣餒,有召喚,愛自由。
3
“我會永遠一個人嗎?”這大概是空巢青年內心對自我發問最多的一句話。
璐璐問我:“該找個男朋友,還是養條狗?”
我嘲笑她,“現實是,男朋友找不到,狗你也養不起?!?/b>
“七天,你知道嗎?有一次我周末午睡,等我傍晚醒來的時候,看著窗外緩緩下沉的夕陽,有一種被全世界拋棄的感覺?!?/p>
“七天,我最近出門都保持著油頭style,因為沒有幾個人值得我洗頭加化妝加隱形眼鏡的VIP待遇?!?/p>
“七天,我現在買衣服最看重品質的單品是內褲唉,畢竟大多空巢獨居時刻只有它還保持出勤?!?/p>
“你這哪里是空巢,簡直是空虛!”在璐璐連續三次“空巢”模式的吐槽后,我回復她。
然后我就想到了自己剛來北京的那一年。
因為不適應一個人的節奏,一開始會在房子里給很多朋友打電話,說北京真大,北京真精彩,說到北京真孤獨,慢慢地,他們也會輕微流露出不耐煩地語氣。我開始放棄這樣的精神外援。
然后是大段大段時間的加班,只是坐在電腦前,面對著桌子上的外賣,一口一口地吃,時間被無限拉長,往往會聽到身體里流淌的節奏,然后回到那個不足以稱之為“家”的住所。
晚上回到家,就像圣埃克蘇佩里筆下的小王子又回到了他的小星球上,只是屬于我的星球,沒有玫瑰花,有的只是一群猴面包樹。
闖過最辛苦無望的那幾個月,你會發現: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
4.
當孤獨變得很具體的時候,“眼前的茍且”會讓人漸漸忘記“詩和遠方”,甚至會忘記,我們是懷抱著多么金貴的理想來到這里。
每個大城市的年輕人都曾經空巢過,每個空巢青年的背后都有空巢老人,夢想只有一個:在城市里擁有一個家。
北京不會給我們每個進城的青年留一套房子,但留下的,是一個奮斗的空間,公平競爭的環境。
在家鄉的四線城鎮,沒有人知道“O2O”、“P2P”,家長們也不允許我們做一個抓馬Queen。一旦想起家鄉那永遠混亂的交通燈和十字路口,和為了一個事業單位小小的閑職奔走數十次送禮,你就會永遠淹沒在小城市的規則里了,如一潭死水。
因為你青春正盛,你覺得你很大,家鄉已經容不下你,必須到一個大的世界硬碰硬。
因為你不要安穩,要興奮。因為你不要舒服,要劇烈。
因為你要一個萬花筒一樣,永遠神奇莫測,每一次都不一樣的世界。
走得太辛苦,你會差點忘記了,你為什么會選擇跋山涉水走到這里,成為新聞上報道的“空巢青年”。
其實自己想要的,只是很簡單的兩個字,夢想。
5
葡萄牙詩人費爾南多·佩索阿曾這樣說:“鄉村的黎明令我喜歡,而城市的黎明好壞摻雜,因而更令我喜歡……一種更大的希望給我帶來微微的苦澀,一種遠離現實的鄉愁味道。鄉村的黎明是存在,而城市的黎明是希望。”
我們站在東方新天地的頂樓上,望著這個光華交匯的城市,我跟璐璐說,其實桃花源記有另外一個結局,是一個唐代人寫的。武陵人回來后并沒有去稟告太守他發現了桃花源的事,他也并沒有記住通往桃花源的路。他就是從桃花源里帶回來一株桃花,種在了自己的院里,然后桃花就長成了桃樹。因而他也擁有了屬于自己的一片桃花源。
我太喜歡這個故事,因為那時的人還有時間去想象另外一種結局,這個結局有一種自我成長的美,格外有星辰之外的力量。
這個故事給了空巢青年們一種新的結局:我們期待的不是成功,而是成長。
所以帝都式的生活準則是:盡情搖擺,野蠻生長。
是的,在北京,誰也救不了誰,誰也不愛誰,誰都在嗷嗷求生,彼此熱絡卻無暇顧及。然而又能怎樣呢?青年們依然在愛著,依然在活著。
過了一周,我收到了璐璐發來的微信:過了幾個月混吃等死,寂寞地要了老命的日子,我決定開始自己enjoy這個城市。
我知道她剛剛拒絕了父母為她在家鄉找到的某事業單位的閑差,也拒絕了家里介紹的鎮上某富二代的相親,她說:“媽媽,對不起,我還想再拼2年,我想看看我究竟能長成什么樣?!?/p>
我們遙望著下游日益孱弱的父母,我們奮力挽著同在上游拼搏的同輩,如果沒有我們前仆后繼的渴望,就不會有這么繁華巨大的城市,更不會有每個時代的奮斗群像。
對不起??!想讓我們安穩的父母們。
對不起!那個遙遠又安逸的家鄉小城。
對不起,我是個獨自生活的空巢青年。
空巢而不空虛,自救達到自愈。
努力,昂揚,像一支拔節生長的草木,舒展成生命該有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