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扮演人格的慣性推動下,你了解真實的自己嗎?
別急著告訴我答案,在某種程度上每個人都在逐漸的一步步了解自己。這個時候如果給你一個能讓你真真實實做自己的線上社交場景,或許對你的征途大有裨益。
加入這個初創團隊前,對我觸動最大的是被兩位創始人問及的三個問題
1.為什么城市人口這么密集,人們還覺得空虛?
2.為什么一到線上,人們都變得更加著急?
3.你多久沒發一條真心實意想發的朋友圈了?
社交火了,人心遠了?
似乎所有人都津津樂道于移動社交工具的爆發,說它把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的成本降低了、距離拉近了。在社交平臺上我們只需要輕輕一點,無論是大V還是小咖,我們都能迅速獲取他的動態。但就是這樣一套習以為常、而且似乎也無懈可擊的邏輯,在這幾個問題面前、瞬間崩塌了。
成本低了、距離近了,人們反而覺得更加空虛?的確,在線上想要完成兩個陌生人的連接是非常容易的,大量的社交軟件都可以輕易的做到,但是我們可能忽視了最重要的環節—“交流”。各位可以回想一下,社交APP發展了這么多年,你的朋友里有幾個不是從工作、生活圈認識的,從這一點看,目前線上社交APP的運行效率是非常低的;由于前期推廣中犯下的錯誤,導致大量的用戶無法用正常的心態直視“陌生人社交”,導致一直到現在仍然存在大量抱著“不單純目的”的用戶,他們的存在勢必會對正常用戶產生一定的騷擾;另一方面,沒有有效地將用戶的社交場景分開,導致朋友圈魚龍混雜,在“怕麻煩”的心理機制影響下,用戶的分享欲望自然降低了。
為什么多數人感知不到問題的存在?
剛才說到分享,相信很多人感同身受,在“誰能看誰不能看”的問題上耗費的時間,是不是比編寫內容還要長;打開你的通訊錄,有多少人想刪但沒刪;更多時候在社交平臺你是不是扮演了一個接收者;你是不是也不止一次收到動機不純的問候?為什么你在經歷了這樣的不愉快之后,你仍然默默忍受了呢?
首先,在用戶面前,差異化的成熟平臺并不多,你沒得選;其次,所有的同屬性APP模式趨同,一鍵關注、附近的人、搖一搖,所有這一切讓你誤以為社交就該是這樣的;最重要的一點,多數人都被自己的社交圈子綁架,人之常情、誰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在別人眼中顯得光鮮亮麗,希望線上塑造的形象能為線下的生活工作產生助力,長此以往人們很容易難以準確判斷自己的需求,因為無論在線上線下,你做的都不是自己。
我們這樣想、于是這樣做了
在twinkle,我們果斷去除了搜索好友、附近的人之類的功能?,F實生活已經讓人如此蛋疼,為什么不給線上世界留一片清凈呢?不喜歡的人,就不會出現在你的線上世界中,你也不用發布一些違心的內容來向他們證明或者塑造一些什么。有了這樣一個純凈的環境,你可以隨意發布任何的觀點,分享你覺得有趣的事情,這不會對你的真實生活產生任何負面的影響。在這里,你可以做自己,這就是我們對于自由的理解。
在twinkle,我們同時去除了一鍵關注功能。如上文所說,一鍵關注看似簡單易行,但是大量的一鍵關注后,你扮演的角色更像一個新聞客戶端的用戶,你真的甘心只做一個信息接收者嗎?我們對社交的基本認知是:社交首先是互動,之后才可能會產生認可、進而結識朋友。在twinkle,沒有足夠互動,陌生人是沒有添加好友的權限的。各位不妨回想一下,你現實生活中的好友難道不是一步步互動,最后無話不談的嗎?為什么到了線上一切就變得如此著急呢?所以、如果你也像曾經的我一樣,找不到社交的樂趣所在,不妨試著、慢下來。
忙夠了,來歇歇腳
說到底,我們是想用一個無拘無束的空間,讓用戶發現一個真實的自己,進而了解自己對這個花花世界的需求到底在哪里。跳出社交的范疇,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有時候并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只是一味的被時代推著向前走。這個時候,相比喧鬧的現實社會,我們只想給你提供一個線上的清平世界歇歇腳,讓你可以“做你自己、想你自己、懂你自己”。
以上就是我們這幫自由主義重度“患者”對于這個世界的理解,只不過用產品的方式表達給各位。小團隊、沒多少人、沒多少錢,但就是任性的想帶你發現一些你本應了解,卻被生活蒙蔽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