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謂秋收冬藏,此時已經立冬,大抵各家各戶的糧倉也已充盈。至于秋收,在我故鄉多為玉米、大豆、花生、棉花等,這些作物多需脫水,如花生,大豆收割后要經暴曬,脫殼,然后收藏。棉花暴曬后骨朵漲開,分四瓣,露出白色纖維,隨后便可采摘,我家鄉將此稱“拾棉花”,分多次拾取,直至入冬,所剩棉花桿可留做冬天取暖,花柴易燃,燒火最妙。不過玉米就麻煩些,多且勞動幅度大,若一人收拾幾畝,必須幾天功夫,不過現有收割機,也就省很多事,但即便這樣卻仍不少焚秸稈的,也罷。近年玉米低價人民可不高興。
?玉米更需暴曬,不然,脫粒很麻煩。將玉米編成串懸于墻頭,若天好,過上一個月就有玉米從墻上落下。小時,我放學回家,一進門便想“我是不是應去告訴警察叔叔一下。”第二天,我和爺爺奶奶便開始脫粒,這兩個老家伙家的玩意都很好用,比如小麥脫殼用的石磙,我長騎在上面“飛奔”,這次弄來的家伙更妙,棒子從上放入,粒便花花落下,玉米芯便從右側彈出。這玩意有“牙”會咬人,我手指就被咬過,不過靈活掌握后就好了,“呀!嘟嘟嘟咣!”以此為樂消滅了所有“敵人”。
我家在大街的東邊,正中間有個廟,俗稱“關王廟”。兩間土坯的茅屋,每到落雨便有三五人在此避雨,不過自從一次下大雨我放學快跑回家時,進去,才知里面與外面一樣淋,只多了個睜大眼睛給我做鬼臉的關王像,所以就像電視上要殺頭時蒙住的囚犯,不感覺淋了。這次,天好,放學后從這里過,圍了一群人,我靠近些他們卻往后退,把我差點擠倒。“咣”,我臉煞白,嚇得那個心呀,所以關公這家伙絕不是什么善類。
?爆米花講究的就是“爆”,“咣”的一聲響,情與味就全有了,玉米、大米、小米、黃豆都可以爆,一聲響,一團煙,一股綿綿清香。
上到一年級,我對這玩意就全了解了。一次,得知爆米花的又來,便忙搶過母親手中剛簸凈的玉米,飛跑,咦!一下摔個狗啃泥,滿身土塵,手發麻,鼻子發酸,我不管這些,忙把撒了一地的玉米抓進碗里,跑到目的地,可想而知,下面的事有多洋相。不過,“咣”的一聲,我便提一口袋爆米花回家了,前面的事全忘了,我還納悶,半碗粒變一口袋,這魔力,高!一定要學。
?我表兄妹有八九個,所以冬天舅媽就會爆許多爆米花,放通風干燥處存著,每次去都有這玩意吃,每個家伙都能吃一大口袋,仍不會厭。當然,這玩意吃多了口渴,口渴就喝水,喝了水大玩一通,永不顯累。有時爆米花也短缺,這不好辦,因為不能一享清福,也罷,我們便你八個我八個,你五個我五個,你倆我仨的分吃,嘿!不夠就有爭議,有爭議又大打一通,哭鬧兩個那是常事,所以,爆米花不多時就不可吃的太急,一次一粒或兩粒,這樣更妙,“這個甜,那個圓,這個長的像毛蟲,那個吃著酥又軟。”所以,爆米花要少吃,一粒一粒細嚼慢咽,有口感。
?上中學時我和同學在校門口買過一次,是事先已經爆好的。至于“咣”的一聲響連帶著那股熱騰騰的噴香是沒有感受到,不過,仍是那個味,十分好。
?后來,去外地上學,校門口仍有爆米花,用紙筒裝,外表華麗,一份三到七元不等,有奶油味、鹽味、巧克力味、香橙味、草莓味等。一次,與伙伴去買,眼看著師傅制作,與老家那方式完全不同,原料仍用玉米,不過要加調料,攪拌均勻后擲入一個鐵筒爐中,三五分鐘黃橙橙一團就有了,打包后我極興奮,忙嘗一粒,哇,好甜!又償一粒,嗯,挺好。又嘗一粒,不酥不軟入口即化,全是調料味,勉強還有點玉米香,至于那聲“咣”應是省略了。后在電影院見許多女生都帶這種筒裝爆米花,看電影時用手大把大把抓著往嘴里送,這玩意沒嚼頭,不能一粒一粒的吃,有味無感,不好,不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