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作為一名大學輔導員,盡管“錢多,事少,離家近”的標準一樣也不占,但很少有人質疑我從事的是一份“好工作”,尤其是在每年的這個時候。
哦,對了,還有八月。
不少朋友和我講,每年寒暑假放假時間務必第一時間告知他們,以便他們的朋友圈及時把我屏蔽掉。起初以為只是戲謔之言,直到去年那條“北京市教委嚴禁教師利用微博朋友圈曬假期照片”的網(wǎng)絡謠言竟獲得了四面轉發(fā)和萬人點贊,我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畢竟“一寸光陰一寸金”,曬時間和炫富一樣容易犯得眾怒。
寒暑假,對多數(shù)人而言早已成了學生時代的遙遠記憶。所以我很感恩如今的工作讓我得以延續(xù)保持了近二十年的生活習慣。畢竟每年一個多月的假期對于任何已經參加工作的人而言都有些奢侈。在很多人來看,所謂假期很像是一腳剎車,無論多寡長短,總要讓原有的狀態(tài)停下來,并以一種近似互補的心態(tài)對其進行填充:既然平時那么忙,就讓自己閑下來嘛。比如說:把平時想睡睡不成的懶覺補上、把平時想吃吃不到的美食補上、把平時玩不夠的游戲補上。漸漸地,看慣了朋友圈里“枕頭上的長假”、“舌尖上的暑假”“電腦前的寒假”,聽慣了“每逢佳節(jié)胖三斤”的揶揄。
但這些年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增加,尤其是結交了越來越多的牛人同事后,對假期的概念有了新的認識。放假前問了幾位朋友寒假的打算:
? ? @老宋不老:這個寒假每天堅持學習一小時英語,堅持讀完十本書;
? ? @大樹:每天堅持十公里跑,為今年春季的馬拉松做好配速練習;
? ? @坐看云起時:報名參加了一個培訓班,還打算把今年漏聽的“得到”APP專欄學完;
? ? @解憂大叔:通過朋友介紹,去一家很有名的互聯(lián)網(wǎng)企業(yè),體驗下不同的工作氛圍,回來給學生講就業(yè)指導課;
就是這樣一些中年卻并不油膩的人,面對即將到來的寒假,表現(xiàn)出了同于甚至超乎常人的興奮。只不過他們的興奮源自一種獨特的心智模式:假期對他們而言恰恰不是剎車,而是另一腳油門;他們更愿意在另一種勞碌中,間接地尋求對日常工作疲勞的解脫。假期中他們依舊很忙,甚至比平時還忙。但是假期結束后,當很多人還沉浸在假期綜合征的痛苦中難以自拔時,他們已經帶著新的思路和想法,精神抖擻地投入到了工作中。
? ? 所謂假期,不過是換一種忙法罷了
(二)
一個人對假期的態(tài)度,本質上是人生觀的一種折射。
還記得大學時期的一個暑假,莫名遭遇了長久的失眠。在一天夜里再度輾轉反側之際,抄起手機給一個能“凌晨三點打電話”的朋友發(fā)了條微信:我不知自己怎么了,一天天沒干什么,也沒有什么精神壓力,但就是睡不著覺。
早上5:30,正當我昏昏欲睡時,收到了這個朋友的回復,很簡單的6個字:晝無為,夜難寐。
一語中的,一針見血。
的確,那段時間確實每天都無所事事,睡懶覺、讀閑書之余,日子過得松松垮垮,沒有任何規(guī)劃,也沒有節(jié)奏感可言。但很顯然那位朋友不是——至少從他起床時間看是這樣的。據(jù)我對他的了解,從大一開始,每天早上5:30起床讀書是他雷打不動的生活習慣,平日如此,假期亦然。
那一天我開始思考一個很有趣的辯證法:或許過去我們常說的“晚上睡得好是為了白天好好工作”是不對的,至少是片面的。也許我們白天拼盡全力工作,只是為了晚上能睡個好覺。再或者說,這二者本身就是一個相克相生的關系:并不存在除斥工作屬性的休息,也不可能真正對工作進行提純,本質上,工作與假期均統(tǒng)一于完整的生命體驗之中。
所以那些對生命體驗有更高要求的人,能夠將工作與假期視為一種互為延展的關系。生活中的忙碌與散淡對于他們而言就像《菜根譚》中說“閑時要有吃緊的心思,忙時要有悠閑的趣味”,相互補充,相互精進。
作家七堇年曾說:靠飲酒寫作的作家,他既不懂酒,也不懂寫作。對于一個在假期中選擇停滯不前的人,我們也可以說:他既不懂生活,也不會工作。
(四)
記得早年在一本雜志上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私塾先生一日帶著三個弟子去戲園看戲。散場后,先生將三名弟子叫到一起,問了這樣一個問題:讀書好,還是看戲好?
大弟子說:看戲無益,還是讀書好!先生面露慍色:口是心非,陳詞濫調!
二弟子說:讀書枯燥,還是看戲好!先生勃然而怒:好逸惡勞,無可救藥!
三弟子說:讀書即是看戲,看戲即是讀書!先生大喜:此可謂將書也讀通了,戲也看透了,孺子可教!
讀書本不是為了功名,一如看戲本不是為了享樂。
假期本不是狂奔后的猝然停滯,而是調整一種奔跑的姿態(tài),是以另一種形式的忙碌作為休憩。
這些年越來越反感“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之類的說辭,越來越反感將假期粗暴地界定為所謂的“享受生活”。尤其是對于身處校園的人,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寒暑假制度不是為了讓學生肆無忌憚地縱情玩樂,也不是為了讓教職工天南海北地享受生活。就著這段時間,想你沒想過的事、讀你沒讀過的書、走你沒走過的路、去做平時沒有合適時間進行的刻意練習,才是對這種制度安排的最好尊重以及對自己勞碌半年的最大犒勞。
(四)
假期前,一位大一的同學來找我,在經費不是很富裕的情況下,問我寒假帶點什么回家給父母比較好。是吳裕泰的茶葉,還是全聚德的烤鴨,或者稻香村的糕點?
我給他的建議是:
回家之后早起鍛煉身體,睡前堅持讀讀書;
每天盡可能限制自己刷微博和“王者榮耀”“吃雞”的時間;
抽出專門的時間預習下學期的課程;
其余的時間,一半去找那些考入大學層次比你高的同學,多聽聽他們的故事;一半用來陪伴父母親人,多給他們講講你的故事。
“我相信,相比起茶葉、烤鴨和糕點,你的父母更希望看見一個已經學會利用假期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