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107】
下午看了一部短日劇,《我的家里空無一物》。
劇情很簡單:女主麻衣從小和媽媽、外婆一起生活在物品堆積如山的從來都沒整潔過的家里,高中時由于失戀而引發了她后來長期“扔東西”的習慣,后來又經歷了日本“2011年大地震”,于是更加扔得一發而不可收拾,后來終于過上了略顯“變態”的“家里空無一物”的生活。女主執拗的行為也最終影響了家人和朋友,甚至讓他們有逐漸向自己看齊的傾向。一部討論“極簡主義”生活方式的片子。
“極簡主義”生活方式近年在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十分流行,并形成了一股濃厚的社會風氣,與之相關的網站、雜志、設計產品更是不勝枚舉,并且大都能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個中原因也很好理解,這些都是早已富裕過的老牌發達國家,早早經歷了商品經濟發達的社會發展期,所以現在很自然地崇尚起“簡單生活”了。像我們國家目前正處在商品經濟的“上升階段”,自然不可能把“極簡主義”生活方式當成主流的追求。
但我卻對這種生活方式逐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我覺得“極簡主義”生活方式本身就很酷。商品經濟越來越發達、“消費主義”盛行的年代,無數人的快樂之源就是簡單的“買買買”,因此絕大多數人都不自覺地迷失在物質的洪流中,他們證明自身價值的唯一方式就是不斷占有更多“更好”的消費品。與此同時卻有一群人“反其道而行之”,主動選擇了更少物品的生活方式,他們以蘇格拉底的話“原來市場上有這么多我并不需要的東西”為信條,只保留最少的“生活必需品”,以此發現真正的自己。保持獨立思考而不是隨波逐流,仔細審視自己的生活,這多酷啊。
并且,“極簡主義”生活能帶來更大的自由。因為物質上只保留了“最少的必需”,每一件日常用品都能物盡其用,發揮了物品本身的最大價值,“浪費”行為從生活中徹底消失。沒有了對于物質的強烈占有欲,也就不會把人生的價值設定在對于物質永不滿足的荒謬追求上。依賴的外物越來越少,自由度卻越來越大。更令人驚喜的是,除了物質,精神上也會越來越感覺到自由。物欲小了,人生中真正重要的東西在腦海里自動浮現;心變得空了,精神上的束縛也越來越少,生活由此變得主次分明且井井有條。人不再為外物所困,心不再為外物所累,真正的自由也就隨之而來。
除此之外,“少即是多”也是一種全新的生活哲學。遵循這種態度生活的人不需要通過種種外物來展示自己的“某種實力”,就像真正淵博的人不會熱衷于掉書袋,“腹有詩書氣自華”。這樣的人懂得欣賞并自動維持“簡約之美”、“克制之美”、“自律之美”,他們善于把自己從與外物的各種繁瑣聯系中解脫出來,也因此看到了人生的另一種境界。他們懂得最小化自己的物質和精神上的欲望,所以他們才是真正的強大,“無欲則剛”,則是對他們最好的寫照。我不揣冒昧,也想成為他們中的一員。
世上的物品那么多,而每個人真正需要的那么少;一生中的欲望那么多,真正有價值的那么少。太多的選擇早已令人眼花繚亂,也許只有“極簡主義”,才能讓我們認清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并找回那個最真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