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24日 ,行駛4個多小時,400多公里地,來到了世界著名地球引力理論者伽利略的出生地---比薩,專心的觀看了比薩斜塔,這個塔目前已經(jīng)填入600噸鋼材,每年以0.1毫米的速度下沉。
現(xiàn)場的教堂和斜塔十分壯觀,比薩斜塔是比薩城的標志,1987年它和相鄰的大教堂、洗禮堂、墓園一起因其對11世紀至14世紀意大利建筑藝術的巨大影響,而被聯(lián)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評選為世界遺產。
意大利比薩斜塔修建于1173年,由著名建筑師那諾·皮薩諾主持修建。它位于羅馬式大教堂后面右側,是比薩城的標志。開始時,塔高設計為100米左右,但動工五六年后,塔身從三層開始傾斜,直到完工還在持續(xù)傾斜,在其關閉之前,塔頂已南傾(即塔頂偏離垂直線)3.5米。1990年,意大利政府將其關閉,開始進行整修。
比薩斜塔為什么會傾斜,專家們曾為此爭論不休。尤其是在14世紀,人們在兩種論調中徘徊,比薩斜塔究竟是建造過程中無法預料和避免的地面下沉累積效應的結果,還是建筑師有意而為之。
進入20世紀,隨著對比薩斜塔越來越精確的測量、使用各種先進設備對地基土層進行的深入勘測,以及對歷史檔案的研究,一些事實逐漸浮出水面:比薩斜塔在最初的設計中本應是垂直的建筑,但是在建造初期就開始偏離了正確位置。
比薩斜塔之所以會傾斜,是由于它地基下面土層的特殊性造成的。比薩斜塔下有好幾層不同材質的土層,各種軟質粉土的沉淀物和非常軟的粘土相間形成,而在深約一米的地方則是地下水層。這個結論是在對地基土層成份進行觀測后得出的。最新的挖掘表明,鐘樓建造在了古代的海岸邊緣,因此土質在建造時便已經(jīng)沙化和下沉。
根據(jù)現(xiàn)有的文字記載,比薩斜塔在幾個世紀以來的傾斜是緩慢的,它和它地基下方的土層實際上達到了某種程度上的平衡。在建造的第一階段第3層結束時,鐘塔向北傾斜約1/4°,在第二階段由于糾偏過度,1278年第7層完成時反而向南傾斜約0.6°,1360年建造頂層鐘房時增加到1.6°。1817年,兩位英國學者用鉛垂線測量傾斜,那時的結果是5°。1550年的勘測與1817年的勘測之間相隔267年,傾斜僅增加了5厘米。因此人們也沒有對斜塔進行特意的維修。
經(jīng)過100多公里的行駛,我們來到了著名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發(fā)源地佛羅倫薩,游覽了花圣母教堂、維奇奧大橋、米開朗基廣場、大衛(wèi)像、市政廳廣場、受洗堂(天使之門)。
雖然天氣很冷,但是使我感受到了歐洲文化的先進,特別是但丁的故鄉(xiāng),米開朗基等都在歐洲文化中做出了很大貢獻,特別是地球引力的倡導者伽利略曾被監(jiān)禁,后被保羅3世在1976年給以平反。他的理論也為世界經(jīng)濟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