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間斷2個月后,我又開始去駕校了。這兩個月,對于學車的心態改變很多,從因為教練脾氣差不想去,安慰自己學不學無所謂,到認識到學會開車的必要性,再到把學車作為刻意練習來實踐。
這次再次去駕校,心中的忐忑少了不少,更多的是面對挑戰的準備,挑戰的不是別人,正是自己,挑戰自己的恐懼,挑戰自己學習的能力。
考慮到之前教練教得不系統,這回換教練重新學起,而跟我一起的還有個小姑娘,趁暑假學車。
一到駕校,老師就把我倆領到靜機學習區,要在此處學習上車考試注意事項,學習起步停車等基本操作,要在下班前把這些操作掌握了,并通過測試,然后再分教練分車。
這一下午,我都是和這位小姑娘一起練習,從她身上,我看見了自己的影子。
因第一次接觸車,小姑娘有些緊張,當老師告知多項測試內容時,她更顯不安,怯怯地問,能不能不測試這么多項?老師笑不作答。當上車練習時,她又問老師,一會能不能就在這張車上測試?老師答,是另外一張車。聽后,她失望地哦了一聲。
一下午,她問了很多類似的問題,糾結在為什么要考這么多內容,為什么這些內容這么難掌握上。
我能感受到,面對陌生領域,她把精力和注意力主要用在了情緒上,這種情緒是跳出舒適區的不適應,不自信。這種不適應,不自信又轉化成對問題本身的質疑上。
而作為旁觀者,很容易就能發現這種質疑除了浪費精力和時間,沒有多大實際意義。
駕校規定的測試內容,可以少考幾項嗎?不現實。規定了的測試用車,可以換一輛嗎?也不現實。還不如把質疑的精力用在記憶操作動作上,集中精力去想解決問題的辦法,而非在問題本身的存在上。
就像愚公家門口的那座山,愚公是整天琢磨為什么我家門口有座山,這座山為什么這么大,還是去琢磨我該如何搬走這座山,或者是要不要搬家。
看到她如此,我就想到自己。以前在面對工作、生活上的不如意時,也常常陷入問題本身帶來的情緒之中,不是自怨自艾就是怨天尤人,而不是去分析問題,想辦法解決問題。在問題上的糾結消耗了太多的精力和能量,以至于沒法聚焦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結果只能是交給時間去淡忘,就像鴕鳥把頭埋起來,裝作問題解決了。
就拿最近熱播的《我的前半生》為例,當陳俊生告訴羅子君要離婚時,她的反應開始是不信,繼而是憤怒,最后是不解,躲在唐晶家一天又一天,哭累了就睡,睡醒了就把自己灌醉,陷入被離婚的痛苦中無法自拔。幸虧有唐晶在,在問題面前,唐晶用理智告訴她應該如何做,比如為了爭奪撫養權,她需要趕緊找份工作,證明自己的工作能力。
我們作為觀眾,當然覺得唐晶的做法很明智,但當我們身處相同情境下時,是否還能以客觀理智的態度來應對?不是不可能,但這個能力需要習得,不是天生就會。
是不是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兩個人?羅子君加唐晶。很多時候,我們像羅子君一樣,沒頭腦,感性,而當羅子君陷入因問題不能自拔時,又有能力召喚出另一個自己唐晶來,幫你分析,給你提供解決方案。這樣的自己是不是很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