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弟弟和母親在爭鋒相對中保持的平靜狀態終于被打破了,兩人大吵大鬧,實在讓人頭疼。可是,母親的一句話至始至終讓我難以忘懷:我每天起早貪黑地賺錢不都是為了你嗎?
這樣的句式,其實母親早已經變著法地告訴我無數遍:
“媽媽不愛吃,你們吃完吧”
“媽媽做這么多都是為了你”
“媽媽不舍得花錢,為了把錢留給你花”
這樣的話就像洪水一樣,反復涌入我的大腦里,卻沒有辦法流出我的心里。
不禁回想起2019年《奇葩說》中的某一期,黃執中對于一道愛情辯題上升到親子關系的發言:
從前,有一位媽媽為了把魚肉讓給孩子,總說自己喜歡吃魚頭。
媽媽吃了一輩子魚頭,臨終前卻對孩子說:我其實并不喜歡吃。
在中國父母看來,這是一種愛,這是一種無私甚至是高尚的母愛。
但黃執中卻提醒我們:如果你是那個孩子會怎么想呢?應該會非常愧疚吧?
黃執中說:犧牲感是親密關系中最危險的事,親子間更是如此。
親密關系中一旦某一方達到了自我犧牲,那么這份愛真的是愛嗎?
中國傳統觀念對于愛的定義其實就是犧牲,甚至認為愛就等同于犧牲。一旦我們把愛定義成犧牲,我們就會不斷地去犧牲,不斷地創造犧牲,用犧牲來塑造自己偉大的形象。餐桌上魚肉的犧牲,日日夜夜地賺錢不舍得為自己花上一分一毫的犧牲,每天忍受兒女糟糕壞脾氣的犧牲,頻頻告訴子女自己偉大的犧牲,好像這些犧牲可以不斷塑造自己偉大的形象,好像可以值得歌頌,好像可以流芳百世。就這樣日積月累地把犧牲堆成了高山,一旦犧牲達到一種高度,父母也該是時候尋求回報了。
就像黃執中在辯論中說的,這種犧牲感就像水壩,當我們筑起了水壩之后,我們的道德籌碼日復一日在提高,而我們想要的就是兌現。
“魚頭媽媽”的兌現方式就是在臨死那一刻告知兒子真相,告訴兒子想要吃口魚肉的真相。她所希望得到的回報就是讓兒子內疚一輩子,讓兒子看著魚頭就會想要感激自己,讓兒子將自己的故事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讓所有的子子孫孫記得曾經有這么一個祖母為了孩子做了這么偉大的事。迫切地希望這份犧牲可以得到更高的回報,母親確實是得到了回報,那么她的孩子真的會感激她嗎?
當然不會,她的兒子很可能在以后都不會買魚,更不會提及魚頭,因為他由此對母親產生了難以釋懷的內疚,這份內疚感就會像噩夢一樣日日夜夜纏繞著他。其實,孩子所產生的內疚能夠超過父母所創造的高山般的犧牲感,捆綁住孩子的內疚,就像鋒利的刀刃慢慢地刺穿了孩子。所以,用自我犧牲的方式來表達的愛并不是真正的愛。
或許父母并沒有真正地想要從孩子身上獲取什么,但是日常小事的抱怨和催眠般地告知孩子所作的犧牲,才是讓孩子絕望的根源。我害怕聽到任何中國式父母傳遞著讓孩子透不過氣,讓孩子一輩子都無法釋懷的愛,因為這種自我犧牲的背后其實一無所有,父母所得到的并不是孩子的感恩,而是讓孩子們產生絕望的內疚感。
所以,父母不應該是尋找如何讓自我犧牲變成愛的方法,而是要學會如何自我關懷。自我關懷是要懂得如何愛自己,拋開無謂的自我犧牲。如果你愛吃魚肉,就應該將魚一分為二地分享,而不是全部的犧牲。這樣的作法不僅能夠讓自己開心,更能夠讓孩子開心。
只有懂得自我關懷后,父母才能夠發出發自內心的溢出的愛,才能真心實意地愛著子女,不要用感恩式教育來綁架孩子,也不要用自我犧牲式的愛綁架自己,因為自我犧牲的背后是一無所有,因為愛的最終目的只是為了讓雙方都舒坦地相處。